《浮生六记》是一卷适合在清秋夜雨,细细品读的墨香残卷,阅罢,怔怔不应,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爱与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后记浮生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沈复在书中剖析自己受磨难的原因在于多情重诺,他总是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并信守承若,最后被别人玩死,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沈复那里表现地淋漓尽致。沈复的妻子叫做芸娘,这位女子曾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沈复非常爱她,但也仅限于非常爱而已,他不能为芸娘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却总是捅娄子让芸娘善后。沈复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沈复陪侍,他父亲对他讲:“你媳妇能识文断字,以后家里的书信往来就由她来管吧。”后来沈复的母亲怀疑芸娘在信里乱写,就不让她写了,沈复的父亲却怀疑是芸娘偷懒不想写,芸娘由是失欢于公公。后来沈复的父亲由于久居外地,身心寂寞,想招个小妾,委托沈复办理,沈复让芸娘办此事,结果沈复的母亲不同意,芸娘由是失欢于婆婆。再后来沈复的弟弟手头拮据,问邻人借钱,找芸娘作保,事后却无钱偿还,芸娘写信给沈复,被沈复的父亲发现,却认为是芸娘无事生非,自己借钱还不上反而诬赖小叔,芸娘由是失欢于小叔。再后来,芸娘由于身体柔弱,常常吃药,需要人服侍,由是失欢于奴仆。总之,被林语堂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娘,竟然成了沈家的眼中刺,沈复虽然口口声声爱芸娘,但却没有为她做任何辩解,导致沈家上上下下讨厌这个女人。
沈复有个朋友手头拮据要借贷,找他作保,正如沈复所讲,他是个重义气的人,就答应了,不过他那位朋友贷完款就跑路了,追债的人找到沈家讨债,沈复的父亲一怒之下将沈复夫妇赶出家门。此时的沈复已经无家可归,还有人追债,只得跑路,除了芸娘之外,沈复还有一女一儿,带着子女跑路诸多不便,便将女儿找个婆家当童养媳去了,儿子转交朋友寄养。与亲生骨肉的离别,从来都是令人肝肠寸断的事,据《坎坷记愁》所载,沈复夫妇因是半夜跑路,怕惊扰到追债人,不敢啼哭,一直走很远,才敢哭出声来。
后记浮生跑路后的沈复,寄人篱下,生活很是困顿,沈复本一文人,无甚赚钱的本事,只得寻亲访友,四处求助,芸娘是久病之躯,哪经得起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浪,最后客死异乡,临终前对沈复讲:“咱俩颠沛流离的生活都是因为我,现在我死了,你回家求父母原谅就好了。以后若能另娶贤德,侍奉高堂,把我的孩子抚养成人,我死也瞑目了。”照着沈复所讲,当时的他“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就连芸娘的下葬费,还是找人借的。
芸娘死后,沈复本想回归故里,但他弟弟对他讲,父亲仍在生气,还是不要回来的好,沈复只好继续在外漂泊,后来再有消息时,父亲已经去世,沈复回家奔丧,他弟弟却担心沈复会分家产,使计谋把他挤兑走了。沈复不是不知道弟弟的心思,但他是一介书生,别的本事没有,书生气却不少,他分文不取,净身出户。这次离家时,他儿子送他到半路,忽然落泪不止,他劝儿子不要送了,后来得知,不久后儿子也死了。想想看,这样的儿子摊上这样的爹,随随便便往别人家一放就不管了,就算不死又能活多好呢?
后记浮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