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位老人讲述自己的苦难史,让人们看到了人在面对苦难时意志力是多么的强大;让人看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其实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一、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徐福贵,年少时是一位风流倜傥,吃喝嫖赌样样都沾的富家少爷,父亲、母亲、妻子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将他从堕落中拉回来,最终家里的百亩良田和房产都被他输的一干二净。徐家是靠祖宗辛勤劳动才积下的家业,到了父亲有两百亩良田剩下了一百亩,父亲一直指望福贵光宗耀祖,再创辉煌,最终这一百亩也毁在了不学无术的少爷手中,老父亲在家道中落不久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之后接二连三的不幸像是计划好了似的,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凶猛。母亲生病,福贵被抓走当了壮丁,历经两年,在战场上死里逃生,待到家人团聚时,发现母亲已经离世,女儿也在大病中成了聋哑人。之后自然灾害,却吃少穿成了常态,年幼的儿子也在救人中被抽干了血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女儿凤霞找了个不错的人家出嫁了,日子好不容易有了盼头,祸事再起,女儿终究还是在产子中大出血丧命。妻子家珍寿终正寝,是唯一一个走的最安详的。还好有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与老头子相依为命,然而命运像是注定要捉弄福贵老人似的,二喜在工地干活时死于非命,苦根也因贪吃豆子被撑死。一大家子人就这样一个个遗憾离世了,一切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安排,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孤零零的老人与老牛相依为伴。
二、处世智慧
作品已经听完了好长时间,有几个画面在脑海中久久萦绕,其中蕴含的处事哲学是学习的典范。
1.老父亲的还钱方式。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当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已经做好了任老父亲打骂的准备,谁知父亲没有像往常那样,反而把家产典当出去,换成铜钱让福贵挑着铜钱去还债,福贵是来来回回挑了好几次才把债务还清。本可以换成纸币,老父亲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还债方式,也是想让福贵知道拿着现成的钱去还债都让肩不能扛,背不能背的福贵累的筋疲力尽,何况辛辛苦苦去赚下这笔家产呢?
父亲曾对福贵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父亲本希望福贵可以使徐家的家业更丰厚,谁知连鸡都没了。
这一天对福贵来说必定终生难忘,来来回回还债的路上肯定在心里把自己骂了千万遍。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有时候劝说千万遍,都不及让他体验一次,只有体验了才能记的更深刻。
2.家珍的婚姻观。家珍是一个温柔、勤劳、善良、坚强、无怨无悔、逆来顺受为家付出所有的女性代表。为了一家人能够幸福生活,在劝说无用的情况下,特意为福贵做四盘菜,表达想让福贵回归家庭的含义,甚至不惜放下自尊到赌场劝说福贵回家,被打骂也毫无怨言。家珍是念过一些书的大户小姐,她的处事方式确实和没受过教育的妇女不一样,尽管年轻时的福贵那么浑,日子那么苦,她不曾出现过一幕撒泼骂街的场景,可见自身修养还是很好的。
在她身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这个家甘愿委曲求全,现在的新时代女性会感觉家珍活的没有自我,很多人处在她的境地都会选择结束这段可悲的婚姻,给自己自由,更不会在离开后还带着孩子归来。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婚姻观念淡薄才导致离婚率急剧上升,父母为了自己的自由,很多孩子都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夫妻双方发生一点小矛盾都不愿向对方妥协,最后矛盾越积越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彼此不合适,分开对谁都好。
以家珍的情况带孩子改嫁,谁也不敢保证一定会遇见良人,即便遇到良人,孩子终究会成为彼此之间的羁绊。回到福贵身边,虽然日子清贫,可心是踏实的,福贵把她捧在手心,尽力弥补之前的愧疚,这足以说明家珍带孩子回归是正确的选择。
3.福贵强大的心理素质。福贵在输掉家产时,我在想他会用多长的时间恢复斗志?最后令人很意外,面对一贫如洗,四分五裂的家庭,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选择最靠谱的养家糊口方式,从龙二手中租下五亩田,担负起了扶养老母亲的重任。若不是心理素质强大,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过自新,洗心革面。被拉去当壮丁的日子,就是不断给自己输入一定要活着的信念才能熬到最后。他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代表。
之后所有的亲人在他面前接二连三的逝世,他硬是撑了过来。福贵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段话光是听听就伤感,况且都一一经历过的他。
人活着得有盼头,有牵有挂,一切希望都没了,那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也许福贵最能理解这种感觉,为此在所有牵挂,所有希望都没了之后,他选择买一头老牛与自己共度余生。
少年去游荡,中年掘宝藏,老年当和尚,用这句话来形容福贵的一生再贴切不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