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及“美女”一词,首先浮现于诸位脑海的是那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还是那句名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若暂且抛开中西审美差异,您会选择何种载体来表现美——诗或是画?诗与画,又有何差异与联系呢?
一、诗传意,画写形
对于文章开头所提问题,我想,多数人会以选择诗传美。因为画中的蒙娜丽莎是具体的,而诗中的那位美女子却可因人而异,契合多数人的审美标准。这样一位眉目传情的美女子,在多数南方人看来,可能是一米五几的小鸟依人型;而在北方人心中,则可能是一米六甚至一米七几的高挑挺拔型。简言之,相比画而言,诗中传达的形象能满足更多人不同的审美标准。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画中有态。”同样是塑造美人:诗传意,是“娴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是“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画写形,是《蒙娜丽莎》,是《蓬巴杜夫人》。画与诗,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二、诗启画中意,画写诗中形
虽说诗与画有一定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对立的。相反,二者都极力将对方吸纳进自己的艺术形式来,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生动形象”,是我们赞美诗句的常用词。一首诗,若能达到形象而生动的艺术效果,定是吸取了画中写形的特点。而画要想突破时间限制流传后世,也就必须要达到诗中写意的特点。世人历来对王国维之诗赞赏有加,称其为“诗中有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几笔,一幅苍凉雄浑的边塞图便在读者眼前展开,形象而具体,实为对画中写形之特点的吸收。而王国维之画也常被誉为“画中有诗”。欣赏《蓝田烟雨图》,总能感受到其在画中暗示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之境界。同样,《蒙娜丽莎》流传后世,画中人谜样的微笑功不可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诗与画,各有所长。诗传意,画写形,两者都有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而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追求诗与画的交流交浸。诗画若能完美结合,即可达到情景融合、虚实相映的境界,好的文艺作品便水到渠成了。
作者:邓煦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