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作者: 令斌 | 来源:发表于2017-12-22 23:57 被阅读96次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根据专家的说法,《山海经》不可能是禹与益所作,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成书于战国中期到汉初,作者应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与汉初的楚地人。成书年代虽晚,但其来源依然是远古的神话。

    《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说到《山海经》,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夸父追日”与“精卫填海”,这两个故事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先民抗争大自然的故事。曾经有以前一篇文章火遍微信朋友圈。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演讲中,讲到“钻木取火”、“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和“精卫填海”,完美诠释了中华名族的信仰和民族精神,那就是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

              关于“夸父逐日",原文是:“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另一段则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一则神话的启示是:人要与自然界争胜,虽然不自量力,注定失败而死,也要努力一试。人的对手如果是神,那么即使失败,人也把自己提升到接近神的高度了。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

    《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关于“精卫填海",原文是:“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女娃溺死,化为精卫鸟,这种鸟代代相传的任务就是要填平东海。

    《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这则神话类似“愚公移山",要集合人类微小的力量,经由长期的、累积的努力,设法克服自然界庞大的阻碍。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但有几个人想到过,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是如何保持下来的?

            在原始时代,人要面对三方面的挑战。第一,源自自然界的压力,风雨雷电与洪水猛兽,随时在威胁人的生存;二,源自部落之间的战争,战败则族群被消灭;第三,个人生命无法避免的疾病与死亡。

            《山海经》所录者,应为我国最早的神话。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论语.子罕》)。《山海经》的“经”字,不是指古代经典的“经”,而是指“经历”,描写山海之所经。前面两点描述的最为多,至于疾病与死亡是永恒的话题。现在我们谈谈吴孟超院士的“白泽计划”,为何提出这样的名字?令人费解。为什么叫“白泽计划”?“白泽”是传说中上古神兽,它知道所有鬼怪的名字、形状以及它们的驱除方术。这和我们的免疫治疗非常相近:免疫细胞知道机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异型细胞、衰老细胞,也知晓怎么能够把它们杀死的方法。

    《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海经》:神话呼应人的需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lf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