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惊艳一段时光,沉淀一段人生。
一一题记
清晨,当蓉城的第一缕阳光刺破厚厚的霾层,撒向这车水马龙,繁华依旧的都市时,我正踩着缕缕阳光,迈着轻盈的步伐第一次走进你,走进你静穆、质朴、厚重、富有民国风情的校园。轻步行走在你见证了历史沧桑巨变的校园,在青砖灰瓦间,青石板的校园大道上,恍惚间竟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化身为一位身着民国校服的女学生,带着悸动兴奇懵懂憧憬以及雀跃的期待的、种种复杂而又难以名状的情绪,第一次走进将要在这里学习成长的校园。
而这种种不能名状的情绪之中,让我最能言说的大概就只有期待吧!人生最美不过遇见,无论是惊鸿一瞥,还是深刻隽永,无论是人,还是物,亦或其它,这些遇见,总会在人生记事簿上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总会惊艳一段时光,沉淀一段人生。
而我与你,树德,又将是怎样的一次邂逅,怎样的一次遇见呢?
遇见一一人文校园
走进树德 感恩遇见静穆,庄重,是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我缓步于你的校园时,甚至怀疑这并不是一座学校,更像是一座安放于城市腹地的疗养院。没有过多鲜明犀利口号式的标语,没有育英楼教学楼实验楼这楼那楼的高大上的标志,有的只是静默在校园里目送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离开的,那棵依然屹立在教学楼旁参天苍劲的黄角树;有的只是统一的青砖灰瓦式的民国建筑群,古朴典雅。
不,确切地说与石室校园相较,你不具有古朴的气质,我想用另一个词来形容或许更符合你的气质:质朴,对,质朴典雅。
而你静卧在城市腹地,虽渐次被周围高大的写字楼、商业中心蚕食包裹,但置身于此,时间回溯,又仿佛凝滞。置身于此,只有安静,没有喧嚣,也没了浮躁。
我想,能在这里学习成长的孩子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又是怎样的幸运者与幸福者呢?这应该是一座可以安放心灵,滋养生命的校园,而这样的感触在我更进一步走进你时,愈发深刻。
厚重,传承,是我更深入走进你的第二印象。当李丹校长助理娓娓向我道来你悠久的办学历史,你厚重的校园文化史让我惊奇。请原谅我此前的浅知与粗陋,对你一无所获,你的前世今生,你的过往未来,在李助理温婉亲切的讲述中,你为我揭开你神秘面纱,打开你厚重的灵魂。在某个瞬间,我大悟一进校园时的那份厚重感触,哪里仅仅是靠几幢民国建筑传递出来的呢?而是你与生俱来的气质与骨血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的。
你始终贯彻如一的“树德树人”办学思想更是让人钦佩。当教育加工厂火遍中国,在网络迅速窜红的时代,当高考红利让越来越多的教育集团为之驱逐的今天,你始终不忘初心,把育人成器放在教育首位,以自己不急不徐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的前沿,甚至超前沿。
创新,活力,是我对你的第三印象。你虽是一座百年名校,但你并没有躺在过往名誉堆里孤芳自赏。在树德树人,育人成器德育先行的办学思想引领下,你更有卓育英才的雄伟抱负。你的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更是让人记忆深刻。当然,这些又何需我在此赘述呢?若没有传承与创新,你又怎能扛起我省教育引领的大旗?又怎能如先知般行走在教育的最前沿呢?
于我,可能更能深刻感知你于静穆庄重表象下的活力。在课堂,我看到思维与思维撞击时产生的火花,我甚至听到那火花撞击时啪啪的电流声,那是思辨与生命生长的声音。在操场,我看到运动健儿们青春荷尔蒙的律动,观赛者的热情拥趸却又秩序井然……
走进树德 感恩遇见初次与你相遇,短短一天的接触,你却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让我不由得有些矫情,感恩遇见,如此美好的你。
遇见一一托举生命的人
一座可以安放心灵,滋养生命的校园,不光有它灿烂的校史,辉煌的成绩,卓越的学子,更有一群甘愿奉献,愿意托举别人,成就别人的幕后英雄。
在你的身后,又有多少位这样的幕后英雄,为你的独特魅力默默奉献,为你的卓越成就添砖加瓦。幸运的是,与你的相遇,让我也能遇见他们。
温婉亲切小林姝,教学大气有深度。
走进树德 感恩遇见组长的随机分配,我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走进李林姝李老师的课堂,与她在宋词的天地里翩然相遇,翱翔共游。李老师这堂课学习的是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在李老师温婉亲切的引导下,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披文入情,娓娓道来。更令人感触颇多的是李老师关注学生疑问,一个“谁笑我多情?这又是怎样意味的笑?”问题的提出,更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将这堂语文课教学推向高地。听着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针锋相对的争辩,据理陈述自己观点的发言时,我仿佛看到思维聚焦的亮光。这些有见解,有思想的声音,必将是国之未来的希望。而这些希望,又是在像李林姝这样优秀的语文老师的灌溉与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我再次感叹,能在这里学习成长的孩子,何其幸福与幸运!
君子不器袁大师,儒雅涵养有高度。
走进树德 感恩遇见去听袁老师的课,是我有意为之。这一番有意为之,让我也做了一回幸福者与幸运者。我竟心生嫉妒,嫉妒那些可以三年都做袁老学生的人,更是幸福与幸运啊。于我,这一生只做了袁老一堂课的学子,就倍感幸福与幸运。
袁老教学的是《短歌行》,无论是课前学生对这首诗的吟唱,还是课中对这首诗作者复杂丰富情感的解读,以及课后对该课知识的积累,袁老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生成课堂的魅力。课堂上,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响,那声响,那么悦耳,那么动听。
而课堂上的袁老似乎并没有放什么大招,在他或倚或靠,温温尔雅,循循善诱的教态里,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就那样被学生条分缕析的解读出来;在他幽默风趣,气定神闲,引导若定的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得到充分肯定与挖掘。听完袁老的课,我叹服高师出高徒,真正的大师是无招胜有招,自然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最能呈现大师的功底。而我恐怕终身都难以望其项背。
感谢,感恩,不负遇见
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在树德中学跟岗研修。听了两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发言,让我这个中年教师也去回望和打量了已有的教学生涯。
这一打量,让我冷汗淋漓,如芒在背。曾经洋洋自得的二十年教学生涯可能也仅仅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我是否在教学中真的做到了为语文,教出了语文课真正的味道?仿佛更多的是在传授学生如何多拿分,多掌握应试的技能吧!我是否用我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可能更多的是迫于生计,疲于奔命!
人到中年,名我不想争,本身追求佛系生活。利也得不到,选择了老师就不要再想富贵之事。可我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特别是喜欢教语文,更甚者是教一群十六七岁孩子的语文。既然是认定的路,就不能在惶惶然,浑浑然。
我可能做不了一位像肖培东老师,像袁老师,以及更多有信仰的语文人那样的老师,但我愿意做一位有情怀的语文老师,我在心底对自己默默说道。
感谢,罗主任让我做了花千骨班的旁听生。
感恩,在蓉城三月最美的季节的一场遇见。
因为遇见,所以美好!
因为美好,不负遇见!
走进树德 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