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防疫防控政策的调整,管控措施放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时间的聚集感染和传播,社会上逐渐出现“以前买菜等封控,现在囤药等发烧”的现象,一些人疯狂囤积与新冠病毒预防有关的一切药物,一时间导致所有药店相关药物都被抢购一空。在对未知环境的不自觉恐慌下,为了做好个人防护,适当储备必要药品无可厚非,但无差别过度囤药行为并不可取。
首先面临的是药品囤积过多,实际用量并没有那么大,如果用不上,对剩余药物保管不当,过期变质等会导致浪费。其次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感染的病毒株不同,所体现的症状不同,药物的适应症也不同,很多药不一定用得上。“是药三分毒”,药品绝对是不能乱吃,医院一度出现接诊乱吃药物“预防”导致肝损伤的病人。同时过度囤积也是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一种行为,会让很多真正需要药物的人买不到“救命药”,也会让很多不法分子趁机而入,获取暴利。有的商家坐地起价,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甚至衍生了“药品黄牛”,一盒原价18块钱的退烧药,被黄牛炒至3000元的天价。不仅违反道德,还涉嫌违法,一些囤积药物过多的人,在疫情好转或者“阳过”以后,发现对药物的需求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前期买药投入不小,面临着药物过量囤积等着过期的风险,于是开始转让药物,但是个人是不允许转让药品的,在非正规渠道购买的药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商家的扰乱市场秩序,坐地起价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做好舆情监测,依法打击、从重处罚捏造散布谣言,造成民众恐慌的不法分子。群众也要明辨是非,不要在不法分子制造的恐慌下试了分寸。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世间万象。不需要吃药的人囤了一堆药,真正需要药的人却买不到药,只要保持理性看待,合理准备常用药,保持良好心态,做好个人防护,理性消费,不过度囤积,不造成资源浪费,不要听从一些无良商家、自媒体制造的焦虑和恐慌,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安然度过难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