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文字里,全部都是自己的喜怒哀乐,仿佛写作只是更加公开化一点的日记。
那时候喜欢在扣扣动态发一些伤春悲秋的文字,也有学汉语言文学的朋友在下面评论,要我学会跳脱,也有些网友很直接的和我说,如果我是创作型的作者,就应该去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炼成自己的观点,一个要好的朋友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几乎没有人喜欢听一个普通人林黛玉式的絮絮叨叨。
我的大学老师也曾委婉的说要我尽量少在文章中出现“我”字,这是作者的忌讳——避免写作的自嗨模式。她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遗憾的是,我后来才能想明白其中的一部分。
以前写不出字的时候总觉得是没有灵感,觉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像是一句鸡汤,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实在乏善可陈,而且重复到没有叙述的乐趣。
换到现在,我更多的是看到那时候的自己擅长为自己找借口。“灵感是劳动的恩赐”,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
当我写得足够多,对生活多加观察的时候,脑子里似乎有成千上万的字蹦出来,根本不会考虑灵感的问题。在我写打工经历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可以写写我的同事,我的身边的人,关注身边人的精神和在外部世界中表现出来的样子;在我写健身房的时候,老师说我可以写写健身小故事,然而,那时候的我是听不进去的。
我急于寻找写作的素材,可是好像真的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写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垂头丧气的带着失望归来。
现在想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那时候的世界太小了,我的世界小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写作本应该是一种与外界友好交流的方式,我却希冀用写作来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本就是南辕北辙的事,想要有所收获,根本是无稽之谈。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我甚至闭门不出,终日读书,写字也会写一两个小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偏头疼了好久,感觉整个人都精力不济。
后来我不再刻意去寻求写作的灵感,有想法的时候写写,没想法的时候阅读别人的文字,看看小说,刷刷剧,反而在不经意间更新了五万字。
可见,写作是不能强求的事,只有热爱,才会长久。任何在写作上的刻意追求,都只会适得其反。
当我走出小我,融入周围的世界时,我才发现,写作真的是一条广阔的路,而不仅仅是一扇窗。
当然,仅有心态上的转变是不够的。持久的写作,更需要重复的练习和日复一日的自律。一旦对自己要求松懈一次,以后就很难对自己严厉起来。
写作还要戒骄戒躁,切不可急功近利,你浮躁中的文字,质量往往不高。
写作不易,且行且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