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机关上班的朋友小聚,朋友各种牢骚现在的工作压力。我不敢接茬,一方面因为我身处基层多年好多时候觉得基层工作环境和模式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种类,所以找不到共鸣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总觉得我的工作在工作时间外不应过多的混合进生活中。
见我一副淡然姿态,朋友略带羡慕的说还是你们乡镇的工作轻松,上班不打卡,没竞争没压力。听到乡镇以上的机关工作人员这样解读乡镇工作,我觉得真的需要给乡镇干部发声。
我指的乡镇干部不包括靠近一线二线城市的乡镇,而是身处边远地区的同志。一般乡镇工作人员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大学生村官、工人岗位人员,市县级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等次。不同的种类对应的工资待遇也有差别。公务员待遇最好,公益性岗位人员待遇最低。当然最大的差别当属公务员晋升机会最大,大学生村官近年来晋升机会有较大提高,事业单位次之,剩下的都属于没有提拔机会的对象。
再说一下现在乡镇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80年前出生的多是工人身份,这些人多是当年当兵回来安置到边远乡镇的。计划生育和征收农业税是这些人最先参与的工作。因为交通不便利连续几天住在村上是常事,当然忙完一段时间也可以连续休假一段时间,现在大多还是驻村工作人员,但更多时候只是配合年轻驻村工作人员。80年出生的另一部分人是念完中专分配到乡镇的,这些人只要工作兢兢业业到目前大部分已经是副科级以上。80年至90年出生的人在乡镇占的比例较大,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个别是当了十多年的兵以后退役分配到基层政府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员要么已经是乡镇副科级以上要么就是窗口或农村工作事务中的业务骨干。90年后出生的人包括公务员、大学生兵、工人身份、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编制、协管员、公益性岗位,也就是基本囊括了乡镇的各种建制。俨然占了窗口业务、驻村工作队伍的最大比例。单就90后在乡镇的工作来看,我们的90后不骄纵能吃苦,谦卑而不浮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有90后的主要参与,精准扶贫这项工作完成的质量更高更快。不要说每天下乡驻村,光是精准扶贫的这个庞大的数据库的梳理,这些扎根基层的90后花费了太多的心血。目前农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仍处于转型阶段,年龄大、文化层次低、不懂计算机信息输入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每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脱贫年度、收入核算、帮扶措施…所驻村所有贫困户的信息档案、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基础设施、未来规划…电子版的分类归档无一不是驻村干部经手。用这些年轻人自己的话说,他们不仅是乡镇驻村干部,更是村级文书。繁琐的工作内容完全没有消耗这些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好多驻村干部结合村情根据自己的思路已经把所驻村打造成有特色和亮点的新农村。
记得第一批90后踏上工作岗位前,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对90后表现出了怀疑,俨然90后成了自私、不羁、张扬等的代名词。但就目前来看,当时的怀疑大可不必。90后的标签转换成创新、独立、多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