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靠党的好政策,这没错。
但,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干吧!
谁来干呢?
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当主力军吗?我看不行。
靠招引能人回村发展吗?是条路子,但与城市的能耐相比,在外发展好、站住脚的又有多大比例的人愿意回流发展呢?能挑起主力军的重担吗?
也许,农民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数据显示农民工年度增长率自2010年以来已大幅下降。

这一时期恰好与我国经济增速由高向中高速换档期基本重合,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期相重合,而这两个时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对低端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是很明显的。同时,各地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增多,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内外结合下,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增长放缓(省内务工增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这里可能还有适龄劳动力增减的问题,没有比对,就概说一下,毕竟不是写论文。)
个人觉得这里可能隐含着一个常情性的经验之谈:农民工如果能够就近就业,取得不错收入,其实也未必就愿意背井离乡,去很远的地方创业、打工。
如此情形下,如果回乡村有奔头,我想农民工是愿意的,至少从情感、从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综合看,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我们不妨就假定大多数农民工是愿意回乡,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看回去能不能顶用。
因为,之前农民工大量出现,是在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政策下,受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综合影响,农村净增劳动力外出主动寻求发家致富机遇的结果。如果,当年村里其他就业机会比较多,估计是形不成农民工潮流的。
那么,时下的乡村与当年相比,有充裕的就业岗位吗?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乡村在长期城乡剪刀差、一线和热点城市“虹吸效应”等因素影响下,经济要素比如人才、资金、技术等并不富裕,而最宝贵的资源(时下不考虑矿产资源)土地也因为不能取得同国有土地一般的地位无法在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市场利益。
如果大量农民工返乡,基本可以解决了经济要素中“人”的因素。
这个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我国农民工监测报告中数据制作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同步时代,有着新理念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数量占比在2017年首次超过了一半。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伴随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长起来,在学历、技能方面已今非昔比。

2016年至2017年,总体看,我国农民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逐年走高,其中,外出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又比本地农民工的占比要高。学历尽管不能代表能力,但至少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仅如此,2016年至2017年,我国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总体上看,本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达到30%以上,外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达到35%以上,且表现出接受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少、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多的强对比态势。
综上,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一个不够严谨的结论:农民工无论在学历还是技能方面已远高于以往(上一代),其中具备非农业技能的农民工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农业技能非主流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如果考虑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到城市化的教育和熏染,他们中愿意回乡的人有多少值得推敲。
但与离土不离乡的大多数农民工生活状态相比,考虑到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根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不具备在外找到稳定工作、买房娶媳妇条件的话,估计也迟早会游离回乡的。
此时,我大概可以得出一个结果:农民工大多数比如70%的人(包括新生代)是愿意回乡的,只要就业、收入能基本达到外出打工的水平。
考虑到他们很多人在外游历打工的经历经验与农业技能的不足,他们回乡后是有利于乡村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但未必是去发展农业经济。为大数据农业、农村电商、生态庄园经济等提供技能服务的也许会不在少数。
怎样把他们引导回去,哪怕是只引导他们中的能人回去,政策很重要。
从现在各地宅基地、林地、耕地、承包地等的确权、发证情况看,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大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前提下,国家是想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权利和收益的,也是想让农民获得发展资金的。
按照这个思路,时下《宪法》中“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一规定可以进行修改,回归到1962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所规定的“私产”状态吗?当然,这一“私产”若想给农民带来振兴乡村经济的资金资本,不加快解决时下专家们热议的农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问题,估计难以实现。
而这些大政策,一旦国家决心突破,乡村自有资金积累下,与外来工商资本相结合,是会快速通过市场集聚到必要的经济要素比如技术、高科技人才的。乡村原住民也由于制度变革带来的资本红利、有经验农民工的回流,可以具备一定的对抗外部风险、市场竞争能力,不至于被驱逐出土地后背井离乡、老无所依。
当然,为了提高农民工振兴乡村的本领,在这个空档期加大有针对性的技能本领培训,让他们与农村产权改革、市场化发展趋势相匹配,力求管用、有效,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回到题目,乡村振兴中依靠农民工可以吗?
我看可以,就看政策如何引导了,尤其是那些城乡差异的大政策安排能不能有大突破了。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后记:一篇不严谨、带有探讨意思的小文章,不妥处望批评指正,希望可以为乡村振兴做点小贡献,让国家城市、乡村这两条腿都健康起来,为实现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发力狂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