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没有那个中国人不知道吧,从小的时候,就从收音机中收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其中的精彩自不必言,以为那就是罗贯中的。最近,偶然得到了《三国演义》原文版,听后才知道以前的是说书人的演绎,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一直都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听了原文,更加理解了。其实,按照历史来说,这段写的应该是东汉末年更准确,而且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简练。
其中的计谋自不细言,感觉其中的人很多都是“有奶便是娘”的感觉,很多以前心中的猛将原来都是有过“背主”的经历,在评书中并没有介绍的。现在看来,也是可以用“良禽择木而栖”来看待吧。
纷乱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英雄各显神通,成就了一个各路豪强的“创业”的梦想,也就演绎成了以后的“三国时代”。
读书,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溯本求源的过程,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呀,而不是道听途说呀。
我们知道的评书,是贩夫走卒的喜欢,是下里巴人的“爱好”,不是不好,是大众的便餐,但不是“文人”的终究,文人还是要看些原版吧。
原文的简练与内容的丰富不是一般的显著,我想也是喜欢“码字”的写手们可以借鉴的吧。
古人的文采,成就了文言文的风采,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能欣赏、不会欣赏,实在大大的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