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凡四训》这本书,感触挺深。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认为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当然,也不完全准确,所以在这里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我们探讨一个课题:“人真的可以“改命”吗?《了凡四训》又是如何劝百世之人的?”大家可以围绕这个课题,与我一起学习和感悟《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四训》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立命之学,第二章为改过之法,第三章为积善之方,第四章为谦德之效。这四个章节,是袁了凡先生终其一生所总结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探讨。
首先我们从“立命之学”开始说起,这里要提到了凡先生的三段人生。第一段人生,我称之为“定数”人生,为什么是“定数”人生呢?因为了凡先生在这段时光中,命数被一位姓孔的老先生算定,不曾转动一毫。
了凡先生年幼时,在山中遇到了这位孔先生,孔先生对他说,祸福前程是由天定的,可以预知但不可更改。受了凡先生母亲所托,孔老先生为年幼的了凡先生占卜,预测了凡先生的人生。在了凡先生不断成长的时光中,孔先生所算之事,一一应验。这让了凡先生相信了,祸福自有天命,只是来的早或者来的晚而已,于是了凡先生的内心是万念俱灰,澹然无求。
就在了凡先生对他未来的人生已经不报任何希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后半生的人——云谷禅师,开启了第二段人生,我称之为“转折”人生。。
云谷禅师的观点与孔先生的观点完全相反,他告诉了凡先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作?如何求?云谷禅师告诉我们:“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什么意思呢?大白话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所以说一切的道德仁义,功名富贵,都离不开方寸之间的你的那颗心,要从内心深处去寻找和感悟。
如若在内心中,寻找到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要祈祷上天去改变命数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动杂念,把内心所想的广播宇宙,感通上天。这里一定要强调“无思无虑”,也就是在你下定决心立命的时候,一定要不动杂念的去感悟和体会你真正想要的事物,才能够将你想要的事物像电磁波一样传播至宇宙。
那么求了就可以了吗?不,这还远远不够,云谷禅师又说:我们需要修身,怎么修身呢?那就要改!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刷抖音,一刷好几个小时;或者瘫坐在沙发上,沉迷于娱乐,从而浪费生命;或者只是去想而不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种种不能为人生带来正向发展的行为都要改正。
云谷禅师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需要同过去做已了断,开启新的人生。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改了就可以了吗?不,这也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行善。古语有云:“行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我们还需要积极行善,创造属于自己的福分。
了凡先生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之后,就开启了第三段人生,也就是“改命”人生。我们看了凡先生是怎么做的: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了凡先生在他的后半生中,不断的去更改自己曾今的过失,积极行善,最终破了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天命。
所以第一章节“立命之学”,我总结为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因为命运是没有定数的,福祸是应该自己去求得。你希望得到怎样的人生,是富贵还是贫穷,这些都是由你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所造就。
以上便是“立命之学”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改过之法”。
了凡先生说,但凡是要改过的人,第一点必须要有羞耻之心。沉溺世俗,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我们不能沉溺于世俗之情,私下做出不义的事情。圣人的教诲、基本的道德准则,自己的本职职责都做不到,反而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觉得别人不知道,而且还没有丝毫愧疚,内心没有羞耻心,便成了禽兽。
除了有羞耻心,还要有敬畏之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错在微小,监视得到。举头三尺有神灵,不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别人不知,就没有影响。实际上,不管是多么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哪怕没有人,也不要去欺骗自己去犯错。
当然,除了当下不能犯错以外,曾经所犯过的错误,只要你一息尚存,哪怕是弥天之恶,都可以进行悔改。
第三点,我们说要有勇敢之心。了凡先生说:吾须愤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遇到错误或不良的习惯,一定要不迟疑,不等待,像风雷一样快的去改正。
正如亮剑中李云龙的为人处世:有仇必报,立刻就报,敢于亮剑。改正错误也不应有丝毫的迟疑。
总结一下,我们讲解了羞耻心,敬畏心和勇敢心。我们要时时怀有一颗羞耻之心,去分辨自己所做的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敬畏天地鬼神,无论任何微小的过错,都不能够去犯;勇敢的去面对错误和不良习惯,立即改正,不要拖沓和退缩。
刚才我们讲解了“三心”,接下来我们要讲解改错的不同方式。从改错的效果上来看,共分为三种改错方式:第一,从心上改;第二,从理上改;第三,从事上改。这里,我们也做了一个排序,心上改为大,理上改次之,事上改最次。
怎么理解这三种不同的改错方式呢?因为人在改错时,所用的功夫不同,效果肯定有所差异。善于改错的人,在没有更改事情的本身之前,需要先了解其中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够明白,那他的这个错误,会自然的终止。所以我们讲“理上改”是要大于“事上改”的。但是错误有很多种,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创造,如果我们这颗心不为所动,那错误怎么可能会发生呢?所以我们要一心为善,正念向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保持自己的内心纯洁,保持正念,邪念自然不会污染内心。
最上治心觉知,其中明礼遣之,最末随事禁之。最终要用上乘的方法兼顾下等的行动,实现我们的目的。总的来说,心上改是要大于理上改,理上改是要大于事上改。无论是哪一种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自己不好的行为统统都给禁止了。
第二章节,改过之法,我们做以总结和强调:“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无论你是要怀着怎样的心去改错,还是要在改错中使用怎样的方法,务必要确保每天都要知道自己的过错,每天都要改错。
以上便是“改过之法”的解读,接下来我们继续共同探讨“积善之方”。
行善积德,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为善我们要穷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为善不穷理,你自己觉得是在行善事,但是实际上,却有可能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而且还没有益处。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从八个方面对行善的道理做以区分。
第一:为善,有真有假。那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像打人骂人,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定就是恶吗?像尊敬人,有操守,一定就是善吗?其实这些都不一定,关键我们要看他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如果他做这些事是对别人有利的,那么打人骂人也有可能是善,反而如果他所做的事情是有利于自己的,满足自己的私心,那么尊敬人,有操守,就不一定都是善,反而有可能是恶。所以归纳为两句话: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第二:为善,有直有曲。什么是曲,什么是直呢?其实这里是在讲行善的态度,这取决于行善当下内心的想法。我们在行善过程中,如果保持一颗纯粹之心,去济人爱人敬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你做的善事为直;如果你怀着攀比游戏之心去做善事,那么你的善行就会大大打折扣,善行的意义自然就会扭曲。
第三:为善,有阴有阳。这里比较好理解,如果他人知道你做的善事,我们称之为阳善,你会享誉世名,不要觉得享誉世名好像什么也没得到,实际上世间的圣名也是一种福报。而如果你所做的善事,别人不知道,我们称之为阴德,由上天来报答你。
第四:为善,有是有非。简单来说,你当下所做的事儿,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好的,但是对长远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当下的善,却为不善;反而如果你当下所做的事儿,表面看起来不好,但是对后世之人,可能会带来良好的效应,那么当下的不善,却为善。所以我们讲:为善有是有非,要不论一时而论长久,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第五:为善,有偏有正。何为偏?何为正?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时,认为自己是怀着善心去处理的,但是经历一段时间,回头再去看这件事,却是办了一件恶事,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正中之偏。但是我们怀着恶心去处理了事情,经历一段时间,回头再看的时候,却是办了一件善事,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偏中之正。
第六:为善,有半有满。字面意思,行善有圆满的,也有不圆满的。那么如何区分圆满和不圆满呢?同样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思所想。如果做了一件善事儿,无论是在做事之时,还是在完成之后,都不执着于所做的善事,忘记自己的行善之举,内心中也不要因为自己做了善事,而觉得了不起,那么我们认为这就是圆满的善。倘若你行善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忘怀,觉得自己行善的行为,一定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使自己的人生风调雨顺,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称之为半善。
第七:为善,有大有小。志在天下国家,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善虽多而小。所以这个也是从为善的基本立场出发,你是心系天下还是只关心自己一人?倘若心系天下,所做善事皆为大善;倘若只关心自己,那所做之事均为小善。
第八:为善,有难有易。如果你是富贵人家,那么去做善事比较容易,但是即便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你还不去做,那就是自暴自弃;但是如果你是贫困之家,去做善事比较困难,在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去做,那么这种品行就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我们从:真假、曲直,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一共八个方面,去探讨了为善的道理,大家在行善时一定要穷尽其理,理解行善的道理,才能够真正的去积善行德。
当然了凡先生除了给我们讲解了为善的八个方面的道理以外,还给我们讲解了“随缘济众”的十条原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帮助他人,救济他人时,应该要怀着怎样的一颗心去做事。
第一条,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将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相比,也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难为别人,我们需要有包容心,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二条,爱敬存心。字面意思,爱人敬人,要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和爱护。
第三条,成人之美。俗话说君子成人之美,世上之人皆有难处,如果在他人无法前进时,我们伸出援手,让他人不觉得孤立无援,从而实现其目标和追求,那么对他人和对我们都是一件好事儿。
第四条,劝人为善。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劝导别人积德行善。韩愈曾经说过:“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了凡先生就是通过《了凡四训》这本书,来劝解百世之人为善。所以做到这一点,对他的人生有非常好的帮助,而在百世之后看到这本书的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第五条,救人危急。这个很好理解,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如果他人有危急困难就上前帮助,这对我们应该是莫大的功德。
第六条,兴建大利。其实这一点,更多的是像政府去做,但是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同样也可以积极去提倡和投身到建设的过程中去。只要能够使公共设施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那么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第七条,舍财作福。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是当你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实会发现财富本身,并不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相反,当你去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精神上的愉悦,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施舍财物帮助他人,祈求带来更多的幸福。
第八条,护持正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去维护正统的道德观念。
第九条,敬重尊长。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去探讨的,时刻怀着一颗敬爱之心去对待他人。
第十条,爱惜物命。其实在大自然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作为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不能够只想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去爱护其他的生命,与它们共同和谐的生活。
以上便是“积善之方”的所有内容,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了凡先生带给大家的观点:如果你去行善,肯定会得到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的双重幸福。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行善一定要区分不同的道理,保持一颗积极向善的心。
以上便是“积善之方”的解读,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最后一个章节:“谦德之效”。
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短,我个人就总结为一句话:“存心制行,虚心屈己”。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心存善心,克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虚心收敛自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不能够张扬,要保持一颗善心,保持自己行为的克制,要谦虚谨慎。
这些都是我们主动可以去做到的,所以这一章节总结而言,就是:“趋吉避凶,断然有我”。你到底是想要祸还是福,都是由你自己的所思所行造就的,保持谦逊和善良,你就会更接近于福,相反就会更接近于祸。
以上便是我为大家解读的《了凡四训》四个章节的全部内容,我们对最开始的课题做以总结。我归纳为了四句话:“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其实我个人感觉这里面有“王阳明心学”的影子,因为袁了凡他出生的那个年代,王阳明已经逝世了,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王阳明心学”已经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了凡四训》这本书其中很多观点,都融合了儒释道以及心学的内容。
解释一下这四句话:“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你要从内心深处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感动上天,广播宇宙。“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格物就是要去除你内心的杂念,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够达到“致知”的状态,就是纯粹之心,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最终将你的善心和善行付诸实践,达到你最后想要的人生。
我这里,也梳理了一个流程: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改命。什么是立命呢?就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是改过呢?就是废弃不良的旧习惯,创立好的新习惯;什么是积善呢?就是“利他利己,利己利他”,去帮助别人,才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之后,又可以去更好的帮助别人,循环往复;什么是谦德呢?就是“制行,屈己”,简单来说就是要克制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品性,保持谦逊;最终才能实现改命,也就是实现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