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曾说:“应该为学术而学术,很多东西都是顺便得来的。”起初,我不太懂,因为学术与毕业、找工作等事情相关联,它变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工具和谋生的手段。
但是,老师对学术纯粹的热爱,极大地感染着我,不论是老师做学问、上课、办读书会、指导学生论文等等,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专注、严谨、认真和乐趣。
老师说古人比我们高尚得多,不像我们活到今天这个地步,总是追求有用,要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就像屈大均在文化的研究中寄托自己的精神、信仰、挚爱甚至是生命,坚定地守护文化的命脉,因此他的声名和成就能够流传千古。当然,我们只是普通人,能做一点热爱的事情,并有一点感受就很难得了。
就像王小波说的:“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愿,一生就算成功。”老师说看点书,再看点东西,就会有点感受和不一样。老师读到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时,会走访书中的古迹。但是四百多年遗迹,早已改变了样子。尽管如此,这座城市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还有当老师拿着自己整理的《近代传奇杂剧目录》时说道,这就是他一直所作的事情。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老师轻松的一句话,却倾注了大部分时间,才做出来的。目录中近千种戏曲,每一种都是老师扎扎实实从尘封的书海中发掘出来,从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坚持和执着,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我觉得老师上课从来不知疲倦,站在讲台就是一上午,不管是一位学生还是多少,老师都会认真而忘我地讲授。老师说,铃声一响,就要站在讲台上,如果迟到或是早退,就属于教学事故。
因此,老师不仅准时上课,还会避免早高峰,提前两个小时从家出发。老师说他会提前一天进入状态,将明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出来。而且在上课之前,老师还会浏览课件的内容,作出一些补充。教学就像老师学术的一部分,同样是严谨而认真的。
读经课是读书、思考、讲授、评点等融合在一起的读书会,至今为止已十五年之久。老师说,人要不学习,就会找各种理由。读经课也是一样,至今为止,老师从未有任何理由而终止,因此我们每一届学生都在享受这份文化盛宴。对老师来说没有坚持与否,只有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深入地探究问题,也更加注重对文字基础的学习,注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喜欢学生说“没发挥好”,意味着做了充足的准备,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表现。而没有发挥好,则说明对讲课的高度重视,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所以老师说,人要自我鼓励,自我积极调动,过于谨慎小心,可能就会发挥不好。老师说要好好揣摩如何发挥到最好,大家共勉。
对于指导学生论文,老师同样一丝不苟。起初我不知天高地厚,拿着极为粗糙的论文给老师看,老师会一个个字去读,并改正错误,但是却说自己看得不仔细,而且每次都会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谈论我的论文问题。
老师说一定要细致,不能有明显的错误。慢慢地,我意识到了自己致命的问题,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愚笨,踏实下来,慢慢地读书,慢慢地落实每一个字。
说到细节的问题,老师也跟我说,有时候遭到别人的拒绝,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细节更见人的修养。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中,老师也会告诉我的问题所在。因此,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认真而负责。
我觉得做学问不仅关注的是学术本身,同时也在关注自我价值的提升,包括学习的态度、为人之道等都体现其中。
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像老师说的要不断增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自己的硬实力,只要学习探究就能不断增益的。另一方面,对于自我的修养而言,要不断做减法,化繁为简,做到寡欲、忘我、专一、虚心、谦逊、负责等等。
我向往老师的学术精神,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努力去夯实基础,跟随研究的问题和疑问,一点点地探索和发现。我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或许是像陈寅恪所说的追求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我来说太过遥远。
但是,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对学问的独立思考和深深的热爱,能够抵御时间的流逝,获得内心的自由和丰盈,自适和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