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模式(整理版)

作者: 月明荞麦花如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4:06 被阅读4次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1)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5)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6)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8)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9)积累——诗歌

      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记忆口诀为: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3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六、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词语品味答题方法: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七、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八、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九、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十、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考试类型及答题方法:(适用于其他文体)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十一、赏析表达技巧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反驳方法有三个: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二、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三、理清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C、分—总)

      四、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五、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答题模式(整理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yj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