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我而言,别离是特指告别一处类似于“家”的地方。而在这里不用它的近义词“离别”,是因为这词终是有些悲伤的,它所附带的感情较之于别离往往更深。
别离也许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前一刻的淡笑,这一刻的寄语以及下一刻的背影。这背影可以是双方的,但这背影都应是往常未曾注意的。
当你什么时候觉得人群中、转角处渐行渐远的身影是最清晰的,也是此刻最想留下的景色时,别离的滋味你就多少懂得了,“爱”也就在此滋生了。
我对别离的感受,更像是初回家时感受到的喜悦,久待家中时渐渐产生的矛盾 ,最终离家时不可抑制的伤感,以及踏出家门后依旧在耳畔萦回的叮嘱。
而说到别离后分隔两地,就不得不说起打电话这事。女生给父母打电话的频率往往高出男生很多。而就我而言,打电话这事真的是可有可无,不知是习惯了与父母两地分隔,还是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抑或是真的不知对情感的表达。
给爸妈打电话,如果未接,在短时间内自己是不会再打了,除非是必要事件;也许,在我的意识中父母是不必让人担心的。
反之,如果有来自爸妈的未接电话,那未接电话一定是复数。而有了母亲的未接电话,就一定会有姐姐的未接电话;母亲遇见一些不能解决的事总是与姐姐商量。有几次问母亲,我未及时接听她电话时为什么还连续不断地拨打;母亲也找不出理由,或许自己明白而未说吧。我也就只能把它浅浅归为关心则乱罢了。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叫爱,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则可统称为“孝”。“爱”与“孝”往往是不对等的。关于“孝”的至理名言都可出书了,但大多数人对于行孝却还停留在“等我以后……”这类空话上。都知道行孝需及早,但大多数人又将行孝这事不断拖延,总想时间还早,机会还多,条件还不成熟……
对于“孝”的重要性,《孝经》中有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老师讲到生活中重要的是与人为善,自身感觉这“人”首先就要包含父母,与父母都不能善意相存,又何来与人为善、以孝侍亲呢,毕竟百善孝为先。
该如何行孝?不必跟着二十四孝来按图索骥,也不必追求什么感天动地,只需静下心来想一想父母都为你做了什么,有了这一对比,你也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每个人都可将孝挂在口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孝放在心上,更少有人将孝付诸于行动上。遗憾的是,我也未归于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