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读生字,有三个小孩总是认不会。下课了让同学教,让小伙伴领读,好几遍了,他们神思涣散,心不在焉。其中一个为难地来找我:老师,我学不会。
能主动找老师,我太高兴了。
没关系,来,咱们先认识第一行的三个字。跟老师读一读,记住了吗?再读三个,用心读,记住了吧。努努力,咱们读完接下来的三个就出去活动,跳绳去,一人跳20个,好不好?
三个小家伙很快读完了一多半生字,高高兴兴出去活动了。过一会儿回来,把剩下的字也认会了。
是什么提高了他们的识字效率呢?
一、调整识字难度,体验成功的愉悦。认识汉字,对于有的孩子很容易理解记忆,仿佛每个汉字都是一幅通往心灵的图画,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读懂汉字的意义。他们与汉字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切。可是对有一些孩子来说,识字就很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没认真听讲,还有就是对文字缺乏天然的敏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识字存在抵触,这些孩子通常在体育或者音乐方面好一些。这时如果一味的高要求,就压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适当降低难度,把识字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形象化识字,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才会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营造欢乐轻松愉悦的氛围。老师的态度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孩子不会,老师如果心焦急躁,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压力大了,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没事儿,先认识三个,很轻松容易,再认识三个,需要一点心力,再拔高一下,认识三个,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放出去玩会儿,既是奖励,又是放松,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调动小伙伴的惯性力量。你不是一个人,你不孤单,在一起努力,总好过一个人的孤立无援。一起学,一起玩,集体的力量犹如雁阵的排列。轮流做头雁,后面的伙伴借着头雁的顺风,会省出很多力气,跟紧了不掉队,就会不断前行。在一起多顺几次,多遛几遍,自然就顺溜了。老师再一指点,自然事半功倍。
四、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标准,不同人有不同尺度。不要全班同学一个尺度。对于个别的孩子,允许他慢慢来,比昨天进步,比自己进步就好。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确实顽劣,家里又不闻不问甚至带偏了。教师的作用,就是循着他们的生长的态势,顺势做引导,不强扭,不硬扳,不放弃。
教育,是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而不仅是打个高分,考个优秀的成绩。不要被考试迷失了教育的本真。有同行说这样的话:愿意前行的,竭我之力也不能让他掉队,不愿前行的,尽心之后便应及早放手,不能让他拖累了大部队。
是的,你关注过,你关爱过,你尽责过,你问心无愧。可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教师千万不要存了放弃的念头。因为你不知道,一个孩子什么时候会忽然改变,你不知道,成长的力量什么时候发生,你不知道,一颗心,什么时候苏醒。
还是心平气和,能引导就引导吧,让自己亮成一道光,让孩子循着光的方向,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