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纪年问题,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我个人是倾向于接受《今本竹书纪年》所提供的年代数据的。跟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推测年份比起来,竹书的年代体系连贯完整,且符合断代工程的测年数据。实际上,二者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即使到夏朝初年,差距也不超过二十年,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而竹书年代出于古代记载,更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关于竹书年表的研究,我看到的最好的研究成果是姜介强先生的年表。姜先生通过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建立起了较为清晰的年代体系,说明了很多难解的问题。当然有些假设还是很大胆的,需要更多的支撑和验证。
特别是关于中国古代连续的干支计日和纪年,姜先生提供了精确的起始年月,以及流传过程中的可能的一些小插曲。如果此数据被证实,将又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奇迹。四千多年连续的干支历日无中断无错乱,确实让后人感叹。
今天人们得到的关于干支的最早记录是出自甲骨文,并且甲骨上已经有了完整的六十甲子的干支。但是能够考证确定的干支日只能到公元前720年2月22日。这个证据出于儒家经典《春秋》,实际上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其中记载了鲁隐公年间发生的一场日食,在《隐公三年》有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学者们根据天文计算,确定了这场日食的发生时间,和史书记载的干支相符。由此证明,至少从这个日子以后,干支历日沿用至今没有中断和错乱。但是在这往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比如诗经中著名的十月辛卯日食,虽然普遍都认为是西周晚期的日食记录,具体日期却一直没有争论。(许多人主张说是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但是也有不同意见,参见此文)虽然我们可以推测,既然干支纪日能够在几千年时间里保持准确稳定,那么至少往前几百年,应该也是没有理由突然出错的。但也只是想法而已,没有证据。姜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配合日食等天象的研究, 几乎可以达到让我们能和尧舜时代的古人对时钟的结果, 确实令人惊叹.
至于干支纪年,争论就更多了。多数人认为从汉朝才开始采用干支纪年,以前的年数干支都是后人推算后加上去的。但是竹书从尧舜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年,这又成了人们怀疑其真实性的一个理由。但是历史的进程是连续的,即使是从汉朝开始官方使用,在之前必然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流传过程。或者说是虽未大面积推广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连续记录也是有可能的。
姜先生提出,夏代曾有一次更改过纪年纪日干支,商代历史少记60年,这两个意见十分大胆,也是解决年数错乱的关键。但是仅通过文字计算和推测得出结论似乎仍显单薄,如此重要的事件,应该从多方面获得佐证,才能使多数人信服。而关于夏代无王之年的解释,以及西周诸王在位年数的考证和铜器铭文的对应,也是发人深省却仍需要细致求证的问题。
关于商周分界的武王伐纣之年,历来研究的有很多。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也有一份很有分量的成果,就是江晓原先生使用现代天文软件推演古文记录的天象,得到的公元前1044年1月9日之说。为此还出版了书籍《回天》,认为使用两种计算方式所得结果完全一致,而且与各种重要古籍提供的天象记录都高度吻合。然而天文计算虽然准确,却也不能保证不出现系统性误差,更何况古籍天象的解读也并非确定无疑。竹书加载的公元前1050年的说法,符合断代工程的测年数据,与1044和断代工程简本确定的1046都相距不远。如果能够对这一段时间的天象记录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测算,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成果和证据。至少,按照《回天》提供的数据,1050也是符合“月在天驷”和“日在析本之津”的天象的,只是在引入了岁星的数据之后,才把结果导向了1044说。而岁星的记录是否可用,包括利簋所说的“岁鼎”是否和木星有关,都是有待考证的。1050说仍是很有竞争力的,并且也有不少支持者。至于之前流传的1027说,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文字看来,应该是传抄时断章取义造成的。1027应是成王定鼎之年,而不是克商之年。当然,即便是确定1050年克商,具体的问题也还有一大堆,比如各种古籍记录的正确性和来源问题,伐纣具体行程等。比如,有人就认为,牧野之战不是发生在岁首的甲子日,而是在清明附近的甲子日参考。其后,还有西周的诸多铜器铭文与周王年数如何对应的问题,也是十分复杂和棘手的。
一个复杂问题的产生,一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问题的解决,肯定也不会是单方面的。中国古史年表,由于多方面的阴差阳错,成了今日的难解之谜,如果我们想要攻破难题,也必然需要条分缕析,在各方面都进行细致的研究考证。《今本竹书纪年》和姜先生的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很多新的参考和思路。希望我们能早日解开这个谜题,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
按照姜先生对《竹书纪年》的研究,可以把中国历史的纪年回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黄帝时期。但是在这之前,还有很长的历史时期。所以后来中国又组织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不少的挖掘和研究。有学者据此把中国历史纪年回推到了伏羲,遂人,女娲等洪荒时代。比如这里的三皇五帝年表。当然,这些材料的准确性如何,就更难以考证了。但是作为探索,只要是实事求是,还是应该鼓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