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认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影响下,人会形成四种不同应对模式——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
最近班里一女孩问我:“一个人总那么乐观,什么事都不在乎,好不好?”我经由别的同学知道她在上一节课偷偷在走廊里抹眼泪。我说:“这也得看什么事,自己心里真正在乎却装着快乐不在乎这不叫乐观,会憋出内伤的”。不知是不是这句话让她破防,她一下子眼泪奔涌出来,说了很多她童年的生存环境:寄人篱下,表兄弟姐妹对她不友好。她只有不断地迎合大人,做一个开心果和懂事的娃儿,得到大人的赞许和肯定才让自己好一点。我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啊!”她说:“我羡慕他们的叛逆,但我知道我叛逆的话会失去更多”。心里生疼……
我小时候也寄人篱下,虽有外婆疼爱但那被人嫌弃之感至今清晰,那时不听话就给外公一记耳光然后他恶狠狠说:“不要你,你自己好回你爸那去”,我在日记里写过自己是无根浮萍的话,也曾叛逆地离家出走过,后来发现唯有做个乖乖女,听话懂事,做他们的开心果。甚至我会把生活费省下来给外婆,我发现买东西和给钱她们,他们会高兴。他们高兴我就得更多的赞许。慢慢地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跟人相处常常是给礼物,高中那年印象里织了好多围巾送人,至今那些朋友下落不明。起初和另一半的相处也是送礼物,但他义正言辞告诉我:“对我好,可以不买东西”当时的我被颠覆了:“对一个人好不用东西用什么”。做人好难!
上面是寄人篱下,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剧本。那些在亲生父母身边的孩子是不是活得很好,活出真我了呢?时不时会听到大人的呵斥:“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卖给收垃圾的”。或者语重心长教育孩子要听话,要乖,要懂事……孩子幼小的心灵知道:“哭闹是不好的,听话,乖巧,懂事才符合家长的好孩子标准”。部分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感觉:“越活越不像自己,貌似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属于自己过”。所以有些人成年了开始叛逆,喜欢《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这首歌,也喜欢《狗十三》、《七月和安生》的电影,也开始自我放逐:谁也别想阻挡我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幸福吧!可自己的人生之船由不得自己掌舵,何来谈幸福?相信天下父母都有共同愿望那就是希望孩子幸福,那再苦再难也陪伴着她吧,那也放下那些让孩子感受恐惧的“有毒”语言(会裹挟孩子)。首先让孩子活得轻松,放肆些(不管怎样,我是有人爱的),真正让他们活成真自己。
ps
荐书:《父母的语言》《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