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
2、个人评价与文学成就
3、诗作选录
1、生平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其父是个自学成才的乡间医生。1645年(顺治二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45年(顺治二年)补南明南海县生员。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广州。其父告诫屈大均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
1647年(顺治四年),陈邦彦举旗抗清,屈大均投奔陈邦彦,独领一队,打仗勇敢不怕死。各路义军围攻广州不克,终于兵败,陈邦彦率师死战,被俘殉国,暴尸旷野。屈大均痛失良师,冒险到战场上收拾其遗骸,收藏其发齿,并为之作传,收入《皇明四朝成仁录》,赋哀辞以悼念。战乱中清军四出掳掠,群众惨遭不幸。翌年,广州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悲剧情景,屈大均写出诗歌《猛虎行》,控诉清军行径;写出了诗歌《菜人哀》,记录下民生疾苦。
顺治六年(1649年),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是冬父卒。
翌年底,清兵大致平定广东全境,屈大均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取永历铜钱一枚佩在身上,誓不臣服清廷,百折不改其操守。他以僧人身份为掩护,四出活动,企图伺机而起。
顺治九年(1652年),出游庐山后,归住广州海幢寺。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初文坛盟主朱彝尊南游广东,结识了屈大均,返回江南时,把屈大均等一些岭南诗人的作品介绍绐江南诗界,屈大均的声名从此远播海内,“未出梅关名已香”。这年秋,屈大均逾岭北游,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
1660年(顺治十七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在会稽与魏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络郑成功,后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大均避居桐庐。以后回到广东,还俗为儒。为了避免留辫之辱,屈大均始终保持光头,如今思贤乡八泉亭中,还留有他的一幅“不毛之首”的像碑。在广州西郊草堂,他曾约陈恭尹等人共商再次举义之事,因形势日见严竣,避难粤西。
于康熙四年(1665年)再度出岭北游,到了陕西。
康熙七年(1668年)归番禺故里。此后,他曾到湖南投奔过起事反清的吴三桂。又曾为避狱祸携妻儿入江西,只身赴南京,直至风声渐平,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回到番禺。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产,从此不复远游。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
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以“兴明讨虏,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
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已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而为时人敬佩的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了《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他并著述《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屈大均的诗歌创作风格明快,是岭南诗界“三大家”之一,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着较大的影响。晚年的诗作大多流现出反清斗争的情愫。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6月27日,他在家乡病逝。屈大均墓位于广东省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
死后,因其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被人举报有反清情绪,雍正、乾隆两帝分别下令彻查并焚毁该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屈大均全集》。
屈大均抚育成人的子女,共有八个,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达了他誓为明人的爱国情怀。
2、个人评价与文学成就
屈大均的史学造诣也极高,贡献很大。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记载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死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史所必备的珍贵资料。
屈大均主张为人不尚虚华,为学不尚空谈,做事讲求实用,这一思想尤其表现在他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屈大均身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沿的广东,作为思想家,他比同时代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挣脱传统的束缚,以博大开放的胸襟欢迎并赞赏这场巨大的变革,他高度肯定了岭南发达的商品经济,赞美粤人的商品意识,描绘发财致富的动人景象。
屈大均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岭南商品经济呐喊助威,发挥了思想先驱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传统观念在近代的转变已经在屈大均身上逐渐产生了,作为岭南社会率先走向近代化的一位思想先驱,屈大均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据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证,屈氏著作在经过雍正、乾隆年间三次严令禁毁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种,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诗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词集《骚屑》;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编《屈翁山诗集》及《岭南三大家诗选》等。虽然抗清复明、弘扬民族节气始终是屈氏诗文的主旋律,但其诗文中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康熙年间,名士周炳曾为《翁山诗选》作序,称其诗能为各阶层人士(上至“当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赏与夸赞,誉享海内,这也正是“翁山派”享誉后世的真实写照。有的学者指出,屈大均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性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发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着理性美,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企匪洒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棕乐体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求嘱循背》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
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他对清朝的苛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
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其中一首为:“洋船挣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不但地方色彩强烈,又是关于广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记录,至今仍是治史工作者研究十三行起源变革的主要史实依据。“以诗正史”,屈大均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其文浸淫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
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它集各史志之所长,记述详实,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传世之作,历来评价极高,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科学技术论著,但有学者统计其涉及科技问题的篇幅占了全书的68%,有十万字是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还有2/3是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记载,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经济发展概貌。有些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屈大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他注重科学实践,侧重综合研究和哲学概括,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屈大均树立了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中心的经世致用史学,并且“以诗为史”,在从封建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过渡中起着先驱的作用。
3、诗作选录
紫荆关道中送客
紫荆雄据飞狐口,河绕长城去渺茫。
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
平生亦抱昭君怨,白首犹寻结客场。
愁绝春寒纷雨雪,送行难得酒盈觞。
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恶少
长箭短刀鋋,幽并恶少年。
马头悬落日,鹰眼射高天。
并饮桃花店,齐弹白纻弦。
胡姬量酒罢,调笑索金钱。
猛虎行
边地不生人,所生尽奇畜。
野马与骆驼,騊駼及驼鹿。
羱羊千万头,人立相抵触。
上天仁众兽,与以膏粱腹。
变化成猛虎,食尽中土肉。
哮吼一作威,士女皆觳觫。
广南人最甘,肥者如黄犊。
猛虎纵横行,餍饫亦逐逐。
朝饮惟贪泉,暮依惟恶木。
人皮作秽裘,入骨为箭镞。
人血充乳茶,脂膏杂红曲。
子狗有爪牙,攫搏苦不速。
恶性得自天,牝牡日孳育。
在天为贪狼,在地为荤粥。
人类日已尽,野无寡妇哭。
隆冬不患饥,髑髅亦旨蓄。
多谢上帝仁,猛虎享天禄。
为兽莫为人,牛哀得所欲。
民谣
其一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
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
其二
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
三斛买蛮娥,馀以求大邑。
其三
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万。
金尽鬻妻孥,以为府君饭。
其四
东莞有廉泉,长官何不酌。
府中诸吏胥,岂可为囊橐。
其五
动则勒长夫,一夫金十二。
长吏亦受欺,金来仅得四。
其六
小府为鱼肉,大府为庖厨。
金多免刀俎,且复得安居。
其七
金为莲叶珠,珠多叶倾覆。
使君勿爱金,莲茎自矗矗。
其八
黄金自吴来,精者十三倒。
上官争买时,白银不言好。
其九
頫有十千拾,仰有五万取。
作使诸豪奴,官大好行贾。
其十
长官尽奸富,为恶未渠央。
各使金如粟,各使马如羊。
菜人哀
序: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人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妇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