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演讲》中,作者把一次演讲的结构总结为三个部分:开头—建坡道,中间—设发现,结尾—送礼物。
刚开始,我看到开头建坡道,着实有些不明白。为什么用坡道这个词。后来正真理解作者的用意时,觉得坡道这个说法,十分传神。
建坡道就是一开始,在你要说的东西和你的听众之间建立关联。毕竟人最关心就是自己,你一开口扯些跟听众没太大关系的事—自我介绍啦,表达歉意啦,听众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后面也就没啥兴致了。
所以建坡道可以说是建关系,筑基础,表诚意。
我留意到厉害的讲师都会有意识地建坡道。比如昨天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教练式父母训练营。第一天的课程目标是,在父母心中种下“每个孩子都很OK的种子”。
如果孟老师直接说:请大家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很ok的。效果一定不好,因为不是你让我相信,我就相信的。在训练营里,很多父母正在经历育儿困境。有的成绩很差,有的已经休学……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差极了,完全不OK啊。比起说教灌输,人肯定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亲身感受。
那怎么打破父母对旧有认知,重建新的认知呢?
老师建了一个坡道——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生下来就没有手,没有脚,你会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
这时,学员纷纷积极地参与进来。
有的说:没有勇气面对这么惨的人生。
有的说:找一找世界上,还有没有没手没脚但过好了一生的人。效仿一下。
有的说:微笑面对。
其实,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坡道起效了,听众完全进入了讲师创设的情境中。
接下来,孟老师给学员播放了著名的海豹肢症“尼克.胡哲”的演讲——这个生下来就没有手没有脚的人精彩绚烂的人生。
没有脚没有手的人都可以很OK。我的孩子只是成绩差一点,只是休个学,谁说就不OK了呢?
这时无需讲师说教引导,父母的内心已被种下“每个孩子都很OK”的种子。
那么如果孟老师,一开始就播放尼克.胡哲的视频,效果好不好呢?不好。因为对观众来说,那只是一个励志演讲,世界上的励志演讲多了去了,跟自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听听也就罢了。
由此可见,建立坡道是多么必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