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构建坡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听众一开始就重视这本书,让听众觉得这本书有意义。
一开始就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听众一定是先重视,才听得进去,越听得进去越重视。
今天践行的部分是构建《跃迁》的坡道。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家庭条件不错,生活压力也不大,但依然非常努力。他们挑工作最大的期待就是学到东西,要不就是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实在不行也要有一群好玩的人,钱倒是其次。他们迫切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不辜负自己的好青春。
但他们也会沮丧地发现,即使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方法,自己似乎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牛人”。即便每天进步1%,也没有好像励志公式上说的那样一年增长37.8倍。年龄越大,他们好像距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越远。
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努力和回报的关系?
为什么一个“无所事事”的朋友投资房产,轻松赚到了成千倍工资的钱?
为什么看起来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靠谱”的人,会活得很不错?
如果社会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今天我们该相信什么?
今天,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的理论都源自心理学、教育学。这些学科是从个人出发,希望个人通过整合、学习活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种内在的平衡。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竞争力、发挥优势、快速增值等概念却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和商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抓住趋势、利用规律、达到外在的社会成功。
比如房价问题。心理学告诉你“房子并不代表安全感”,社会学和经济学告诉你“如何利用杠杆和趋势投资房产”。
这两个角度都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如果你通过个人的角度希望达到社会的成功,这中间就缺一块拼图,你不得不承认,发挥天赋、追随热情,你一定会幸福,但未必能改变世界;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可以进入心流,持续突破,但未必能成为公认的高手;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会获得宁静,却未必创造价值。
而《跃迁》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完成这块拼图——从社会的角度解释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