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38,2017年10月11日 第十周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周
一、今日小理论
“自我关怀”:关怀自己、善待自己是一种能力,并且它常常比关怀他人更加困难。
自我关怀这一概念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ristin Neff 的提出者,同名书《自我关怀》。
关怀自己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关怀自己与关怀他人并无本质差别。关怀自己和关怀他人一样,是一种能够宽容自己,接纳自己,理解自己的过失和苦难,并坦然接受人无完人这一事实的能力。
自我关怀并不基于自我评价。人们关怀他们自己,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些特别的品质(漂亮、聪明、有才华等),而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关爱和理解。
这意味着,如果你拥有自我关怀的能力,你不必靠“特别”,靠成就,靠比别人出色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Neff提出,自我关怀包含了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 宽慰自己,而不是自我批判
东方文化中强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也不断告诉我们要如何善待别人,理解别人,却鲜少教我们应当如何安慰犯错或失意的自己,甚至还鼓励自责。
自我仁慈意味着停止对自己的无休止的挑剔和批判,理解自己的瑕疵和错误,不一味地加以苛责。同时,自我仁慈不仅仅强调停止自我批判,更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宽慰自己,就像宽慰一个失落的朋友那样。
2. “苦难没有将我与他人隔绝开”
事情不如想象中那样发展,或者自己不尽如人意时,身处低谷的人们会可能产生出一种“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痛苦或者犯错的人“的孤立无援之感。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
而脆弱和不完美,更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因此,自我关怀也包括认识到痛苦和不完美是人的共性——这不是单独发生在我身上的,而是我们都会遇到的。
3. 静观当下
自我关怀还要求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去处理负面情绪,让它们既不被压抑也不被扩大。想要关怀自己,那就需要先以开放的、不带评判的态度去觉察自己的消极思维或情绪。同时,也不过度沉溺在自己的想法或情绪之中,否则就会被负面情绪所束缚。
那么,自我关怀为什么如此重要,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
首先,自我关怀能够增强我们的情绪修复力。
在众多研究中,一个稳定且一致的结论是:自我关怀能力强的人抑郁和焦虑水平更低。而自我关怀也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主要保护因素之一。这是因为,这种能力帮我们更好地面对困境,处理消极情绪,使它们持续时间更短,对我们影响更浅。
比如,研究发现,自我关怀程度高的人,越少感受到分手/离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缺乏自我关怀的人,更容易苛责自己,在出现问题时一味地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到底哪里不够好?是不是我改了,我们就能再在一起了?”,因此缺乏自我关怀的人,通常也更难从上一段感情中释怀。他们的无法释怀,更多的是无法“原谅”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关怀不是帮你压抑负面情绪,因为对痛苦的抗拒只会使煎熬加剧(煎熬 = 痛苦 x 抗拒)。恰恰相反,自我关怀鼓励面对伤痛,体验所有的情绪,并接受它们都是有必要的。
其次,自我关怀也与提升动机,促进自我成长息息相关。
许多人学不会关怀自己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这会让自己懈怠,致使一事无成。就如同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话一样,我们倾向于相信,只有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实际上,自我批评作为动机时,它的效果是浅而短暂的。此外,由自我苛责产生的焦虑还会大大地破坏行为表现,适得其反。
相反的,自我关怀才是最有效的内在动机。这是因为,自我关怀包含了深层的、长期的对健康和快乐的渴望。如果你关怀自己,你就会做任何能让你学习和成长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喜欢苛责自己?
在Neff的一项研究中,她发现自我关怀和对他人的关怀(例:同情,共情和利他行为)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善于体恤他人的人,与Ta是否也能如此关怀自己无关。
与自我关怀相反的一个概念叫作自我批判,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许多总是给予他人善意的人却无法接纳自己。Neff提出,大多数自我批判的想法都是采用一种内心对话的形式,似乎脑内一直存在着一个尖锐、消极的指责声。比如,“你真是胖得恶心”,“就你这个差劲的样子,怪不得没人爱你”。
Neff认为,那些自我苛责的,尤其是那些厌恶自己却能够关怀别人的人,多是那些在童年时未曾得到过稳定的爱的人。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一时一时的。
有一些时刻,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而另一些时刻,父母对待他们的行为和言辞,又会让他们怀疑自己是否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
这种不稳定的爱有时是有一定规律,建立在一些明显的行为之上的。比如,每当考到了一个好分数之后就会被父母夸奖,被毫不掩藏地示爱——“我的宝贝果然最棒了,妈妈真爱你”。而在犯错之后,又被贬得似乎一无是处——“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到?!太让我失望了,真是白养了你”。
但在另一些时候,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度甚至不存在任何规律。这就像是有些父母会在自己心情好时突然对孩子百般宠爱、包容,却在自己遇到了一些糟心事后将情绪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家长当在外面和朋友开心地把酒言欢后回到家,和在工作上被数落了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家,对着在作业上遇到了困难的孩子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孩子看来,明明做的是同一件事,却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这让他们在困惑不解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质疑。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感受到不稳定且无规律的爱的人。他们感受过爱,所以渴望着能一直被那样对待。在他们被关怀的那些时刻,他们也学习了如何去关怀别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表现得好,对别人好,来求得更多自己想要的爱。但同时,他们也在那些被突然嫌弃,或是漠视的时刻,怀疑自己是否不值得好好被爱,怀疑是不是由于自己不好,才不能获得父母稳定的爱与肯定。
相对的,那些被父母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对待的孩子,比如稳定地爱着,或是长期冷落,会更可能会长大成为那种既关怀他人,也关怀自己,或是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着冷漠和厌恶的人。而那些时而感受到爱,又时而觉得自己没有被爱着的孩子,则更加容易成为只懂得关怀他人的、自我苛责的人。
如何做到自我关怀?
Neff表示,自我关怀不但是一项可以被习得的技能,而且它还是“剂量依赖型”的——你越多地练习,就越能熟练掌握善待自己的方法。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关怀自己的正确方法:
1.在对待自己时,想想你是如何对待他人的
一个最初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是,想象如果是一个你很在乎的朋友、亲人或是伴侣在受到打击或拒绝时来找你,想要寻求安慰时,你会对Ta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比如,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在失恋后来跟你哭诉自己的痛苦,你可能会告诉Ta:你一定会遇到更好的人,你可能会建议Ta在这段时间可以去做一些之前一直想做的事,你还可能一言不发,用一个拥抱和一碗刚煲好的热汤温暖Ta……
2.注意你使用的语言
许多不会关怀自己,甚至总是苛待自己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频繁的自我批判,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又在为难自己。所以,在开始练习自我关怀之前,了解自己是否对自己比想象中还要不友好,是很重要的。
为此,你需要警惕每一次脑中那个责怪、打击自己的声音的出现,并记下当时你所想的,或是准备对自己说的话。比如,在一场考试失利之后,一个不会自我关怀的人可能下意识地责骂自己:“你怎么这么蠢,都复习了那么久还是考不好“。此时,你需要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扪心自问,如果此时是别人处于同样的情况之中,你会这样说吗?有的时候,我们只有在罗列出那些话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究竟有多么苛刻。
3. 用肢体动作来安抚自己
研究表明,善意的肢体动作能够立刻对身体和大脑造成影响,抚慰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缓和压力激素的分泌。比如,你可以在独自伤心痛苦时,将双手放在心脏的位置,或是用双臂搂住自己。除此之外,如果不愿向他人倾诉,你也可以拥抱一些东西来安慰自己。研究表明,被排斥的人如果能在事后接触毛绒泰迪熊,他们的不适感和失落感会得到不小的缓解。
4. 准备并记住一些安慰自己的话语
如果你有了一些熟记于心的宽慰自己的话,就可以更容易地在每一次想对自己说“你真是太糟糕了“的时候,及时替换它们。你需要认真想一些能真正让你产生共鸣的、你真正认可的宽慰之语,而不仅仅能是空泛的”你是最棒的”。当你渐渐习惯于用这些准备好的话语关怀自己时,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会对自己的宽容。同时,你也可以配上上一条所提到的善意的肢体动作。
一个真正温柔的人,不仅仅能够共情他人的苦,更是能接纳自己的苦。
愿你的温柔也有留给自己的那一份。
二、今日电影推荐:
《搏击俱乐部》美国, 豆瓣评分9.2 ,结局翻转 与自我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1678/0adca15c6f243ca2.jpg)
三、今日文章
苏童 《茨菰》,陈世旭 《镇长之死》
(一)《茨菰》——一个乡下姑娘进城后的遭遇和注定的悲剧。
苏童(1963年-),中国当代作家,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原籍江苏扬中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南京。
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1943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妻妾成群》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特点是追求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故事,尽量不带主观情感。
文章内容梳理:小说通过少年“我”的视角,记录了乡下姑娘彩袖在知青撺掇下,逃婚进城后的种种遭遇。
彩袖借宿在“我”家,给一家上下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母亲、姐姐、姑姑等人出于同情,接纳了彩袖,对她颇为照顾。小市民恪守的待客之道,那些厌恶而克制的微妙心理变化,以及乡下姑娘的拘谨与狡黠,对主人家的讨好,都被苏童刻画地入木三分。
当彩袖的哥哥追到城里,彩袖所带来的麻烦突然被放大了。她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无处托身,只好回到乡下完婚。彩袖喝农药自尽的消息传来,又让一家人陷入愧疚与自我安慰的矛盾心理中。
文章赏析:
小说的优点很多,比如老练精到的语言,从容平缓的叙事节奏,对带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情的生动描绘,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还有公鸡、照片等细节所带来的戏剧性效果,都显示出一个成熟作家一如既往的艺术功力。
苏童的《茨菰》最初发表在《钟山》2007年第四期,小说以当事人“我”的角色围绕“换亲”叙述了顾彩袖的遭际,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
《茨菰》中顾彩袖的命运是悲惨的,在“换亲”这种封建社会陋习以及周围人名为帮助、实为冷漠无情的催逼下,走向了喝农药自杀的不归路。
《茨菰》中悲剧的诞生:
诱发因素:
1、“换亲”陋习的牺牲品。
“换亲”即“交换婚”是封建社会遗留的陋习,“交换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或家族协议,采取互换其姐妹为妻来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古老习俗。”
苏童曾说:“《茨菰》离时代远了,是七十年代的一个故事,但是我觉得它对今天还是有意义”。顾彩袖的哥哥娶了媳妇,作为交换,媳妇的哥哥就要娶彩袖,换亲作为一种补偿型婚姻,一方面作为封建不合理的婚俗残留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
这种被包办的婚姻是无果的,即便不是爱情,是利益的交换,双方也是不对等的。
2、人情冷漠的受害者。
如果说换亲是诱因的话,人情的冷漠便是催化剂。顾彩袖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巩爱华策划了逃婚,但她没有把顾彩藏在自己家里,她以先进知识分子姿态把球抛给了“我”表哥,我姑妈家没地方搭她的床,于是顾彩袖暂时来“我”家,和“我”姐姐住在一起,后来顾彩袖哥哥来“我”姑妈家要人,“我们”家又把球抛给了巩爱华。
在这场踢球游戏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只是碍于面子,才容纳下顾彩袖。在这场以救人为名义的抛球游戏中,推卸的是责任,将每个人的言语与行为做了展览,足见人们的冷漠。
矛盾发展流程:从势均力敌到一边倒,诱使读者深思旧制度之所以持续发挥捆绑作用的原因——人的过度自利性
(二)《镇长之死》——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小人物镇长的悲惨命运
陈世旭,1948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以《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20年来笔耕不辍,“日写五千文字”,被称为中国文坛“常青树”,江西文坛的“领袖”;在“小镇文化”、“农村系列”之外,这几年来,由于知识分子命运处境的变化,陈世旭开始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
文章赏析:
1、镇长其人
这部小说最显眼、最光辉、最值得争议的,就是这个镇长的形象了。貌不惊人的癞痢头,很让全镇人看不上眼,“这样一个人来做镇长,实在是对全镇人的一种欺负”。从外表的低调到一出场行事的低调,都为后面的一鸣惊人作了铺垫。
文革有多惨,就是因为价值批判体系的混乱无情,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抓住了一点小辫子就把人归为反革命。
镇长对全镇干部都用了坦白从宽的手段,烧掉交代材料重新来过,是否说明他在收买人心?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手腕并不少见,镇长身上带着点旧社会官场的遗味,为了权利掩盖事实,善于进行人情交易。从这点说,镇长也脱离不了腐败这个圈子,他终究不过是一个观念陈旧的小人物,没有什么高尚的大德,只是会点官场手腕罢了。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是在保护所有人。有错就改,这是做人的基本规则,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他通通给予改过的机会,并不单纯是贩卖人情,因为他从未想过要控制什么来为己谋私,这点通过后面的描述可以清楚看出来。
他深知文革的残酷无情,深知如办公室主任这样的丑事曝光会导致家破人亡,既然错事已经发生,批斗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镇长是深谋远虑的,也是极其具有反叛精神的。当所谓革命的重任与人性的责任之间冲突时,他会毅然选择后者,从一个人,一个有良心的人的角度出发,做出所有人都认为是荒唐的事情。
在四人帮时期不顾人民利益大搞新村建设,这绝对是一种铺张和残忍。
镇长在这个过程里没有错:“我也是没有法子,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我不晓得我们瞎办不得么!现在上头叫办,你不办,是要法办的。法办了我一个人不要紧,你们到头还是躲不过这一劫的……”这充分展示了镇长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无奈,他任由寡妇往他脸上吐口水,都不回避,这样能屈能伸,都是出于一个很淳朴的信念:与其让别人来办,不如自己来背这个黑锅。
自古救急不救穷,镇长出于内心的善良救助了寡妇一家,却和她分享着这个秘密,对别人丝毫没有提起过。一方面的保守,一方面的圆滑,一方面的无私,镇长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刻画得已经入木三分。
有作家曾认为目前官场最缺乏的是有朴素的真诚的人性的官员:“有了讲究追求修养官品的官场,就好像这个冬天的日子,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天甘霖洒下来,有了神韵,有了风采,有了节操,有了人性的湿润和温馨。”小说中的镇长,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朴素的真诚的人性的官员”。
当“官”的职责与“人”的良知冲突时,他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生存和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往往会给他带来生存的窘迫。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镇长作为一个人,总在用他的人格感化着读者。可悲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并没有感动全镇人,也没有任何申诉的机会——他的命运,早已和历史融为一体,身不由己的政治斗争,是四人帮在广大人民头上开的玩笑,愚弄着小镇上乃至全中国的每个人。镇长心里是清醒的,是善恶分明的,可却成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文革的那几年,他的政治生涯达到巅峰,文革一结束,他的背景被人挖出来,“大家这才晓得,一个臭癞痢当初能那么不可一世,原来竟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激起大家无比的痛恨,声讨起来一个个义愤填膺。”这样的结局显然是荒诞的。
作品这种简练、荒诞的手法,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标志,在蒙昧的小镇人身上更能体现这种被愚弄的意识感。
写出人物命运的无常,是作者一以贯之的特质。他曾有一篇也是写官场人物的小说《七彩路》,在他的艺术阐述中,“七彩”指的并非绚丽,而是人物命运的变幻莫测。镇长的命运结局,也正体现作者的这种艺术特质。
二、历史之悲
我们必须把镇长的悲剧放在历史的背景里,来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在这样一部颠倒感强烈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文革前后中国所经历的痛。
痛的不光是镇长,也有副镇长、办公室主任、妇女主任、寡妇,以及全体的小镇人民。几乎没有人幸免于难,集体意识对人性的摧残达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
那些腐败堕落的官,和那些麻木不仁的民,以及见风使舵的知识分子,构成了悲剧的三大主体。
文中并没有太多直接写到文革的语句,但是有一个关键人物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那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小说家。
这个在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说是作者的化身也不为过,而且最后一句话清楚表明了他的身份:镇长“死之前他不知为什么特意提了两个人,一个是那个镇广播站的播音员上海女知青。如今她是电视、电影上能让一般观众觉得脸熟的演员了;另一个就是那个写小说的人,如今是杂志报纸上常常出现名字的作家了。一个他拼了命救过;一个他做过垫脚石。”有几个文笔好的知识分子将镇长作为垫脚石?答案显而易见,那个办公室主任可能就是后来的作家。
从懵懂无知的新婚夫妇,到邮电所长,到食品站站长,到反对拆迁的村民,可以清楚看到小镇人身上那种让人无奈的愚昧。
特别提到的是,那个被他救过的女演员,曾经来找他演出那个《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的角色,镇长的外表丑陋和内心善良,第一次得到了肯定。在作者看来,这种肯定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对小人物身上价值观念的一种追思和怀念。
历史造就了镇长的悲剧,这种人文财产被无情的淘汰和抛弃,因此作品的主题仍旧带着一种无法承受的沉重。
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的政权相冲击时,人性的坚固已经岌岌可危,原则在瞬间就能被倾斜,善良被权利淹没。
淳朴的小镇人不会明白自己失去的是什么,走出去的知识分子也不会原谅历史对他们开的玩笑,于是镇长永远成了无名土堆里的尸骨,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仍然挣扎在无知的边缘。这就是所谓历史的悲剧,是文革那十年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创伤。
三、今日收获
1、“自我关怀”:接受、面对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关怀”。首先,接受自己的平凡、不完美。面对现实的自己,然后,“自我关怀”,最后,通向幸福。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面对自己,才是正确的姿态,接纳自己,才是才是人生改变的起点。”
一个懂得悦纳自己的人,才能活出幸福快乐的状态。
2、今天的两篇小说,都是悲剧,但又是现实,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悲剧发生。所谓,看别人的文章,品自己的生活。
突然,就想到了“浮生六记”中的沈复与芸娘,纵然是与世无争,也还是要面临生活的拮据,父母的责难,分析的时候,那是封建时代的现实。
彩袖的命运,是旧制度持续发挥捆绑作用的原因。“镇长之死”每个人的命运是历史之悲。如今呢? 最后,都只好归结为命运。
3、最近一段时间,跟着领读营一直都在读小说,短篇。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呢?”每一篇读完,心情都会有点沉重,都会感叹怎么是这样的社会,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那么,小说这种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小说总能让你看到真相,生活的真相,人性的真相。
总能让我們低下头,去思考人生,以及人性。
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