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我是浅梦。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叶圣陶的《文章例话》第107页到131页的内容:《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辰州途中》、《从荥阳到汜水》、《看戏》。这几篇文章主要以游记和仪式文为主。
01
曾经,在书架上一看到游记就匆匆翻过,心里想着:所谓的游记无非就是写景、写游览地点,将旅途中的见闻记录下来罢了,没什么值得看的内容。
直到阅读了这本《文章例话》,看到叶圣陶分析优秀的游记,才明白:原来游记有多种写法。像我印象中的那种游记,只能称得上是旅游攻略罢了。
一篇好的游记,应当主次分明,你挑选旅途中最能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将最精彩、最有趣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游记的文学性和实用性,分别对记录沿途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游记和调研社会生活情形的游记,进行分析、阐释。
以文学性为目的的游记,需要你将沿途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
精彩的游记能将作者亲身经历的细微感受,展现在作品之中。世界科幻奇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对各种场景、感受描写得细致入微。他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大量阅读,汲取相关文章中的场景、颜色、声音等多种元素的细致描写,在阅读中调动多重感官,再将这些描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一篇好的游记也应该如此。在游历过程中,无论是沿途的风景,还是你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总有一些能调动你身上的每一根神经,使你在时隔很久之后,依然记忆犹新。如果,你将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以游记的形式,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它也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引发读者的共鸣。
当然,你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即使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可能也多得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
方法很简单:你可以回想一下沿途中最精彩的事情,然后将这些事情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在纸片上列出。然后将它们随意组合,观察、思考过程中,看看这些事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联。紧接着,将彼此间存在关联的事情挑选出来,尝试用金字塔结构的方法组成文章。
总之,想让读者在文章中留下深刻印象,你就必须在文章中对内容进行取舍。不要将选择的难题抛给读者,你需要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加工、整理,寻找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展示。
《文章例话》一书中挑选了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片段。这段落描述了“三个滩和长长急流”的旅途。即便只描述船上的经过,作者也没有把三个滩全部写出来。他只选择了上第一个长滩时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三件事情。
而这三件事情,又仅仅围绕着“旅客的新奇和当地人的稀疏寻常”的感受进行了对比。
第一部分,他写了第一个长滩搁浅的船只,以及船员不慎落水殒命的险峻。第二部分,他写将近80岁的老人为了生存,豁出性命的执着。第三部分,他描写了乡村特有的美丽景象。从作者字里行间,我们始终能感到旅游惊险、刺激、新鲜、有趣。然而,就在这不同寻常的叙述之后,每一段落结尾,作者都会加一句当地人司空见惯的话语。
相互平行的三件事情,在惊叹不已的描述中,配上当地人的感受。每一段都使人有种:“初来乍到,处处惊奇,常住于此,习以为常”的感觉。全文都紧扣作者的惊叹与当地人的寻常反应,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味。
除了挑选印象深刻,彼此相互有关联的事件之外,在文章的细节方面,你也同样要注意有所取舍。
将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出来,略去那些平淡无奇的零碎事件、场景,你希望突出的内容才能清晰展现给读者。
比如:鲁迅在描写看戏的时候,没有专门写看戏的内容,他只是将看戏的内容用寥寥几笔,就写得非常传神。他描写台上演员只用了“红的绿的”概括,而台下观众则仅仅是“许多头”。但是这种感觉却形象地展现给读者,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当时的热闹景象。
在旅途中,很多人都苦恼于似乎没内容可写,总觉得旅途稀疏平常,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其实,稀疏平常也是一种感觉,任何感觉都可以通过随笔的方式在文章中呈现。
依然是鲁迅这篇《看戏》,文中用了两个事件,记录的却是鲁迅对看戏的不适应。第一次在北京,他从拥挤人群,难受的板凳,咚咚喤喤的噪音中逃脱。第二次在湖北,他写出了看戏时候的尴尬情形,以及脱身的困难。而两次不愉快的看戏经历,却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游记中,只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给读者,无论是快乐的、新奇的、气恼的、郁闷的……都可以。此类游记,只要记录你在旅途中的真实经历,就有一定价值,也许就能使读者的内心深处产生某种共鸣。
除了文学性强的游记之外,还有一种游记则是以实用性为主。也就是记录社会生活情形的游记。从这样的游记中,我们能全面了解某地区的风土民情,以及当地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
这种游记也像上述游记一样,每一篇通常侧重于介绍某些重点。也许侧重于某地区百姓的生活习性,也许侧重于某地区百姓的重大活动习俗,或者是当地特产,当地经济情况等等。
你在写这种游记的时候,首先,需要挑选重要项目,提前查阅相应资料、数据,然后像记者一样进行实地采访。
当你心中有了希望了解的重要项目,那么,你在实地走访的时候就会带着问题,从当地寻找相关的答案。通过观察、思考、问询当地居民,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获得的相关资料也就会越来越丰富。
这样,你就能轻松写下一篇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调查游记。
《文章例话》中,选取了《一个干燥的农业区》里的一个片段。拆解了这篇文章,发现作者徐盈主要从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以及当地农副产品两方面进行调查、走访。
他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到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又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地居民居住在窑洞中的原因。
农副产品也是如此,他通过沿途观察看到当地居民种植的柿子树,再通过问询当地居民得知柿子的种类、当地不同区域盛产柿子的不同情况、柿子的加工以及不同加工产品的不同价格、柿子的制作工艺、当地人民的经济情况等等。
文章结构就好像一个变焦镜头,缓缓从远处逐渐拉近,这也意味着调查走访的由浅入深。随着逐渐跟进,从外表的认知,逐渐转变为内在的认知。信息也从观察逐渐深入到问询和查阅资料。
最终,在文章末尾处写下调查的总结,这篇调查也就完美的落幕。
02
接下来,再分享一下仪式文的写作方法。
仪式文写作主要注意两点: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当时情境。
如何理解这两点注意事项呢?
在仪式文中内容丰富有趣,指的是:在仪式文中,避免出现华丽堆砌的辞藻和万金油的套话。在仪式文中,你需要根据仪式当事人的实际生活经历、个人特点等等,为他量身打造详细内容。
比如,生日宴会中的寿星、婚礼中喜结连理的新婚佳人……他们一定有着独特的性格,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你在写仪式文的时候,也必须符合当时的情境。
也许,你会在想:仪式好像总是千篇一律,人物看上去也都差不多,该怎样写才能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呢?关键点就在于平日里,你就需要注意多积累,你可以寻找古今中外人物特点,再结合仪式文的主角,将他们的相似之处紧密结合。
像《文化例话》中,蔡元培写的这篇仪式文写得就非常棒!这篇是杜威博士生日晚宴上的演说词。
这篇演说词将杜威博士和孔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说:杜威博士的哲学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而孔子的哲学为中国就文明的代表,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两种文明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杜威博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因此蔡元培选择了同是教育学家、哲学家的孔子和他相提并论。蔡元培将杜威博士的生日、哲学年代进行对比,紧接着,列举了两人哲学思想的区别。这些区别也是非常符合大众认知的。蔡元培将这些思想分别列出,展现了明显的区别。
然而,作者的笔锋一转,列举了两个例子,从孔子广泛招收弟子、破除阶级教育主义;孔子教育过程中懂得变通,注重因材施教等等,开始论述孔子思想和博士思想的共同点。即:教育无需拘泥于形式,应当适应社会。当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于东西方融合。然后论述西洋哲学相对于旧文明会带来怎样的优势,由此引出博士的西洋哲学,以及博士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通篇阅读,我们能感觉到文章的由浅入深,逐渐将大众从常规认知,引入非同寻常的认知。中间使用了详实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文章没有一句空话、套话,每一句都是具体案例,向读者提供着丰富的信息。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主要分享了游记和仪式文的写作方法。游记,按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不同,写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文学性强的游记,你需要将旅途中印象最深的事情、经历的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读者。实用性强的游记,以调查社会生活情形为主,这需要你提前选定需要调查的内容,搜集资料,然后带着问题向记者一样前往实地采访、观察。
仪式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当时的情境,切忌空洞、套话,一篇好的仪式文,你需要注意多搜集、多积累,观察仪式主角的身份、经历、个性特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你也可以套用古今中外名人,寻找主角和他们的相似之处,尝试像上述文章那样进行论述、靠拢。
以上就是我的吃书分享,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