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信仰

作者: 蓝矿 | 来源:发表于2022-11-24 07:23 被阅读0次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开始接触到一两种思想,未经自己头脑的反复思考、分解、吸收与深入理解,便相信世界就是这样,社会与人生就是应该如此。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不能被称之为有真正的信仰。未经过自己的理性检验和实践筛选的信仰,只是近乎于盲信或者迷信。

    也有不少人习得至少两种以上思想,他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比较、分解、吸收并经过实践中的检验,再经过取舍与综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三观的,可以称为有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人接触到的思想越多,经过自己理性的消化、筛选与综合后,获得的三观与信仰也就越是牢固。

    还有些人接触和学习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先知们留下的绝大部分思想,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分解、吸收、深入理解、相互比较、付之于实践检验,然后取每种思想之长,去每种思想之短,博采众长,甚至加入自己开拓性的创新后,形成自己三观的,才称得上是科学的信仰。由这种信仰产生的力量,似可跟千里马相比,强大且经久不衰。

    还会有极少数人,他们在学习、掌握与吸收了迄今为止先知们留下的绝大部分思想后,千虑之下,灵感突发,创造性地发现了独特或自成一体的思想。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当代先知,或者是创造新时代信仰的思想大家。

    问题是,许多人往往在其需要获得启蒙的人生阶段,只接受了区区几种思想,就开始坚信不疑,然后就把这些坚信不疑,定型为个人的三观与信仰。在我看来,这些人在自己的精神需求上较为随意,他们不愿将太多的心血,倾注在思想与信仰上面,他们懒得为自己思想的成色去挑三拣四,甚至懒惰到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一信定终生的地步。这就像罗素所言:“这个世界的问题是,聪明人充满疑惑,傻子们坚信不疑”。但是让这些人去商场购买家电或者服装,他们常常会从一个专卖店,走到另外一个专卖店,决不会吝啬于多方打听,来回反复比较的。

    为什么同一个人,他在对待精神与对待物质方面,会有如此严重的厚此薄彼呢?原因是这些人认为精神不太重要,尤其是理性的思想不能当饭吃。他们凡事讲究实用,遇事首先都要问是否有用,没有形而上的思考。如此的习惯其实在东方的某些国度特别流行。当然西方也不乏私利的个人,有个故事说当年欧几里得正在讲他的几何学,他的一位学生在台下问他:这几何学到底有什么用啊?欧几里得转身对仆人说:“去给他一元钱,因为这人想要有用”。然后欧几里得把这恋物癖的学生撵出了学院。说明西方人至少有对于无用的精神品的热爱的基因和传统。

    时光流转,好多个世纪以后,恰恰是这些毕生追求形而上思想和无用之思的人,他们后来居上。他们的商人用船坚炮利轰开了东方的国门,说是为了推进世界的自由贸易。而之前躺在闭关锁国城门内,昏睡意淫的大清国臣民们几乎一致认为:这些来自于“蕞尔小邦”的,红鼻子、蓝眼睛、白皮肤的蛮夷,只会整天不务正业,整出一些奇技淫巧,乱力怪神。哪里是值得我天朝上国正视的对象。

    但如今这些爱好奇思怪想,喜欢别出心裁,经常不怕生命危险去挑战自我的洋人,他们整体的生活,也貌似比东方人过得更加充实与富有。而天朝上国众生的生活富裕度,似刚处于跨入发达国家水准的门槛前,那些恋物癖重症患者也不例外。

    最后,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起见,在此开放供人质疑的窗口,作两个近似的比喻:

    一是人的信仰的确立,常常不是一蹴而就。如果把一个人信仰的确立过程,近似地比作骑手挑选马匹。那么现实中有相当多的人,他们在骑上自己首选的那匹马之后,就立刻从一而终,不再有在其余的马匹中挑选的欲念。因为他已经懒得对不同马匹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或者他害怕经历跟不同马匹的艰苦磨合,懒得在磨合过程中,对不同马匹的速度、力量和灵敏度反复进行测试、比较与判断。因此尽管世上有足够供人乘骑的千里马,但是选中千里马的人,一般不会是属于大多数。

    二是人的信仰的形成,也可借鉴与中药的配制过程。它不但要求配制者对症下药,选准药材,还要求配制者能够掌握各种药材的性能、权重与配比,这样才能达到或超过人们心理上健康保健,身体上治病强身的期望疗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想与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xz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