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小时候学这个诗词的时候还是处于懵懵懂懂地状态,对乡愁和乡音并没有特别大的体会。对于老家,我可能更加熟悉的是现在生长的城市,毕竟新的城市度过了我整个年少和青春时期。但是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的根还是在这个小乡村,这个不发达甚至有点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有他们的童年,有他们的各位长辈,有他们的小伙伴,更有他们浓浓化不开的血缘和情怀。
以前交通不便,家庭也不算富裕,每次回来一趟算得上劳师动众,耗费极大。所以从有记忆起,回来家乡的时间并不多,基本都是重大的节日或者事件才回来。这些年,父母渐渐老去我们渐渐地独立,家里的负担也小了一些,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和联系也日益的频繁了。每年中秋借着祭祖的时间,叔伯们堂兄弟姐妹们都会挤挤时间回来看看,回来聚聚。
祭祖,一方面是让氏族家族的子弟们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团结起来,一方面也是培养后代子弟对先辈的缅怀和感激之情,现在的生活能如此安好,少不了我们祖辈们的努力。每个地区的习俗都不同,说实话我也不太懂,只是把所看到的点滴记录下来。
据说,祭祖需要准备这些不同的粄,一方面是给祭祖的时候用,一方面是分给参加的各位亲戚朋友和子弟们,讨一个吉祥如意的意头吧!大伯母在祭祖活动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这个了,用米粉+加上红曲做成的。
祭祖的当天,氏族的子弟们各自提着准备好的东西向山里进发,小朋友也不例外也需要登山祭奠先祖。祭奠的物品也是比较丰富的,有常用的鸡、鸭、猪以及各色糕点、米酒等等食物,还有各自祭奠的纸钱和香炉蜡烛。我做为同辈中最小的女孩也提着一条鲤鱼跟着大家浩浩荡荡的队伍上山去。
仪式的内容在一个“先生”的带领下进行,先生口里念念有词,虽然大多也听不懂更不知道是何意义,但是我们依然虔诚地、真心地向我们先辈诉说思念和敬意。
仪式结束后回到宅子里面,村里请来的叔叔伯伯婶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大家准备宴席。农村里面,无论是红白喜事都会请村子里面的人帮忙准备宴席,宴请亲戚门房娘家人、左邻右舍等等。虽然大家的厨艺比不上酒店,但是因为农村里面的习惯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少的,他们也显得很是熟手,动作麻利的很。用村里独特的大碗装着,摆满着鸡、鱼、猪肉等等,感恩生活的不易,感谢大家的到来,更加欢庆亲人们能团聚在这一刻。
长辈们忙碌着招待客人,村里的叔伯忙着准备饭菜,我们这几个年纪不小但是却缺少交流的小孩儿被长辈们赶出来走走。村子的房屋陈旧和新屋都交错着,大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路上的人并不多稀稀拉拉的。村子里的果树不少,但也因为缺少人管理变成野果子了。走在路上便摘下几个,闻闻尝尝,味道酸涩却新鲜清香,别有一番滋味。
闲逛一圈便被叫回去,吃完这顿饭,我们大家也即将各奔前程回归日常的生活,回归平淡地联系中去,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家,我们都是有一份情在,并不会消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