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雨天,去的早,下雨天开车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不到七点就出门,还是堵在了距离学校38米的马路对面。当我看到蜂拥而至的车流即将涌过来的时候,我从第二车道左转横穿马路,车流停下来了,他们可能意识到我就是要去他们孩子读书的学校,一排四辆车全部等我通过,坐在我车上的小伙伴忍不住对着车窗一个劲的点赞,早晨七点半收获第一波感动……
“双百书院,世纪草桥”。草桥中学校发端于1805年开办的苏州正谊书院,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坚持把叶圣陶教育思想转变成切实有效的教育实践路径,以“教育为人生”为教育目的,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课改目标,以“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为引领,从草桥先后走出了顾颉刚、叶圣陶、顾廷龙、吕叔湘、吴湖帆、胡绳、陆文夫等一大批文化英杰和33位两院院士,这些“大先生们”以写在大地上的实践,厚积了草桥教育挖掘不尽的精神宝藏和办学底蕴。
[玫瑰]走进化学老师的办公室,我恍惚觉得似乎走错了,貌似是花卉市场,各种鲜花荼靡一般在开放,办公室外面的走廊上也挂满了即将进入盎然的各种花,真是的一群过幸福完整生活的化学人。
三节课,都是可以研究的课,我们不去评价课,而是分析课。最近我好像没有用师父给的观课议课思路,但似乎又进了观课议课的研究状态。
[玫瑰]和徐校一起听了三节课。两节是相同的课题——一节中和反应,一节是化肥那些事。
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的选择了听课的班级。
1.如何关注到学生的学:课标中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常见的物质,还要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学生必做实验和实践活动。很多老师还是基于基础知识的讲课,在此基础上也有了对思路和方法的学习,但是不够自然。
在了解了基本的课标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依据课标针对学生设计相关的活动。同时做好活动之后有相关的评价手段。
2.关于读课标的活动,课标是导航,必须要读,如何渗透性的读课标呢?可以通过教研活动中的观课议课活动将课标融入某一节课的点评中,评课时候,将每一个环节如何和课标对接的说出来。
例如化肥一课,课标里有这样一句话:知道一些常见化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句话就是让学生了解化肥的种类:氮磷钾或者铵态氮肥。如何知道常见化肥呢?这就是课标的第二点: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人是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毛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工具,邀请同学们做实验,观察、展示等手法进行学习。第二个点就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老师通过一张图片展示我国耕地、化肥使用量和粮食产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培养了同学们的读图能力,了解这些关系和化肥使用量的关系,得出结论:合理使用化肥。这就是课标学业要求中的: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对化学品合理使用等社会性科学议题展开讨论,积极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达到课标中的学业要求,老师选择读图进行这个要求的实现,得出要根据植物的需求进行施肥,还可以在这个环节上结合实际的一些情况,例如有些地方的土壤板结,哪些具体的地方因为化肥的使用引起了其他环境问题。这就是合理化使用。
合理使用不仅包括能不能用,用多少,还包括怎么去用,如何安全的用。
老师通过硫酸铵化肥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验证化肥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设计了实验方案:熟石灰和硫酸铵在研钵中进行研磨,请同学们进行操作和总结现象结论。同时又增加了氢氧化钠与硫酸铵的加热实验,通过红色石蕊试液的检验,验证了刺激性气味,学生可以总结出化肥的保存方法是密封低温,施化肥的时候不能在天气热的时候进行。
3.学生参与课堂的课
例如如何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了。
首先是设计方案,不仅让设计出来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还能通过实验的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方案设计的主题是学生,不是老师,所以邀请学生参与课堂,邀请学生设计方案。老师敢把课堂还给学生,说明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这就是未来一定要进行的教学模式。
1. 提问的问题碎片化:老师的指导作用是看着学生去做,而不是牵着他们去做,设计方案不能设计一步,老师总结一步。而是要完整性让学生看到方案的全貌。不要出现走一步就停下来总结,这类似于做饭不停的打开锅盖看是否熟了,这样会让热量在不断的散失。
2. 设置问题的高阶性。学生参与的课堂老师不放心,提出的问题特别多,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而且问的问题多是识记性、理解性的低阶问题,对于分析、评价、创新的高阶问题提问的就偏少。
3. 也要防止学生参与的课堂只有简单的操作,忽略了操作背后的思维问题。
4.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设计的意图,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候能够精准把控,可以通过ppt把步骤的关键字词呈现出来。
关于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要进行真正的落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