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往年都是八月十五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九月三日。怎么说呢,九月三日当然也是有道理的,这是以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日当作胜利日。八月十五日是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当作胜利日。已经建立起来的认知,总是不容易改变。倒不是不能改变,只是天长日久,就会留下两个版本的胜利日,将来的人,就会造成思想混淆。
由此,我想到前一阵子听到一个关于“语言腐败”的词。它是指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为了自己需要,偷换概念,将一些词汇的含义做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语言腐败的严重后果有三:一是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二是毁坏了人们的道德。三是导致社会走向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经济腐败、官场腐败、学术腐败都要严厉打击。语言腐败的危害更在其上。
这种变化按照定义算不上语言腐败,但引起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还是存在的。
更重要的是,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不应停在这个枝节上,这个形式上,应当有深刻而丰富的内容。我们更多的关注实质内容。
参观一下抗战博物馆、红色遗迹,表达不忘历史,继承先烈精神,好好学习工作的决心。这样做有一些内容,但容易流于形式,容易流于喊口号,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我们一国独立取得的胜利!这是历史事实,我们自己得明确,也要明确的告诉我们的后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一部分;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要明确其历史过程。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最准确的定义。毛泽东同志当时为了驳斥速胜论、亡国论,专门写作了《论持久战》,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进攻、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战争实际情况:进攻阶段基本是1937年—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再其次要明确日本侵略不是从1937年7月7日才开始的。由此上溯到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三省。再上溯到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再上溯到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再上溯到1871年琉球群岛事件。中华民族被日本压制侵略残害,要从1871年起算。
再次要研究日本崛起的原因。日本自唐代就派遣人员来我国学习。鉴真东渡弘法更是两国和平交往的光辉历史。日本做了中国1000多年的学生。何以在1871年开始压制侵略中国呢?日本崛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最后要学习研究近代史。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是如何忧国忧民前仆后继的。这是一部苦难深重的历史,但也是奋发图强的历史。从林则徐硝烟开始,到洋务运动,到甲午海战,从维新变法,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建立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日本无条件投降,106年历史。风云激荡的百年,艰苦探索的百年,前赴后继的百年,不折不挠的百年!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深刻知道要往哪里去!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然很有必要重温历史。在历史的跋涉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获得前进的智慧,获得前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