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020885/e2113ec12fb9977e.jpg)
去年年底的时候在简书里记录了一下,看看需要用到多少时间能够看完《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截止到今天这本书仍然没有看完。
为什么没有看完呢?是因为懒惰?还是因为忘记?
我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是懒惰,除了懒惰还有看不到意义,我曾经太长的时间里做事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像老话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也曾为此感到深深的羞愧,常常陷入自责中。
谁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世俗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只能坚持努力一段时间的自己,怎么样才可以变得优秀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渐渐的我发现,我做一件事在维持一段时间后,这个干劲和可见的目标感就会下降,后来我找到一个能准确形容我整个感受的词语——希望。
我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对我所做的事情是看不到未来的,是让我感受不到希望的,感受不到希望,所以我无法再投入。
那个时候很磨人,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继续了,可是我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长一段时间里我面对的问题。
我找不到什么方法,我就用硬抗的方式去处理,可是可想而知,没有捷报。
在各个方面都无法去支撑给力的情况下,又是硬抗,所以不可避免有了严重的内耗。
不放弃,就有希望;不放弃,终有一天曾经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有答案。
这几天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描述过这个场景:
“獾更是生气怒骂道:“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
书中可以看到蛤蟆先生是非常惧怕他的父亲的,作为长辈的獾像极了蛤蟆先生的父亲。蛤蟆先生一直活在阴影之中。
书中所讲儿童自我状态,是人们童年时残留的深刻情感体验,长大后会逐渐演变成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打个比方,当父母表示生气或愤怒时,孩子会感到无助,他心里会有恐惧在蔓延。
因为年龄太小,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生存,只能选择让自己不断去适应。
长久以来,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和唯唯诺诺。
根据这个信息,成年后的自己回顾儿童时期,是能够在那段时期中找到一些可以帮助解决目前问题的有用信息。
就像常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
我好像是找到了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之后就是再不断去改进。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