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习成绩比较拔尖的孩子,一定不是死读书的孩子,而是那种具有很强学习力的孩子。
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虽然每天花很多时间看书,但成绩居然没有我后面男生——一个上课看起来心不在焉,也不做笔记,甚者有时在打瞌睡的男生。
而我自己呢?总是喜欢把书从第一页按顺序往后学,结果往往导致书本的前几课画满了线条,后面却出现白页较多,真正的虎头蛇尾,我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
每次开学,都信誓旦旦,包好了新书说这个学期自己要洗心革面,从头再来,最终结果还是如去年一样有始无终。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呢?
有效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是有流程,且能借用学习工具提升自己学习效率的学习。
如学习新的知识时,先了解其概念,然后围绕概念不断扩大自己的未知区域,同时梳理流程形成知识组块,并且通过类、形象化思维等手段把新的内容在自己脑海扎根。
再通过回想、测试、创建意群、编故事、与朋友同学一起作业等手段巩固知识,让散乱的知识变成流畅的被压缩的知识,再通过间断性复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由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最后从记忆中轻松调取合理且使用。
而无效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是那种被动的填鸭式的重复学习,满眼都是重点标记却未认真思考,瞟一眼题目不深入解题就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或临考前才急冲冲地进行复习,也未先从了解书本中的概念和例题开始,做题即使遇到疑惑也一跳而过且侥幸认为考试不会碰到这个知识点。
大家可以比对下,这么多无效学习中,你中招了几个?估计不少,毕竟无效学习更符合人性的懒惰。
而这往往也解释了大家经常说的: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学习这些道理的时候根本没带着思考和想改善的心态,更未拿出实际的行动。
当然,要想做到有效学习,我们还要避免极端主义。
譬如专注思维,一般我们认为是极好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产生心流,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更深入,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是面对新知识,在基本没有概念的时候,一味深入效果不会很好,不如从专注跳出来,利用发散性思维。
例如读一本自己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知识的书,可以先了解目录、熟悉里面的图片和公式等等,先掌握概貌,然后再进行一章一节的细读,这样学习新知识一方面不会觉得太难,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宏观掌握你要学习的每个章节和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和脉络中的位置。
同时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力,就像发明浮力的阿基米德,他就是躺在浴缸里,在纯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水的溢出才想到并解决了一直困扰他的如何计算浮力的方法。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各类学习方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特别是在现代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思维,利用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认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如果你对学习也感兴趣,想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习效率,务必读一下芭芭拉.奥利克的《学习之道》,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而且常读常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