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习惯听书了,从“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到喜马拉雅的诸多节目,甚至是微信读书 ,我一直不停止听书,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总是喜欢一边听书。从百家讲坛到历史到名著,听了不计其数。虽然我非常清楚,这样听下来只是过眼云烟,很快就会忘记,但至少还是与文字相熟,一些历史上的名称和事件自己也能有所耳闻。
也向一些朋友推荐了这些软件,可能是他们不熟悉,或是根本不是如我这样爱书,或者是他们已经习惯于纸质的书,所以可能没有如我这样迷恋于他。
记得听《皮囊》时,也很想将自己这个非常类似于作者的家庭写下来。一直自我感觉文字功底还可以,但总会有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起笔。写文章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所有的能力都一样,需要时时锻炼,才能有所精进。而我总是有想法,没有行动。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看到微信有世界上最值得看的50篇影片,于是又想有一个计划,把这些影片都看过去,写一些观后感之类的。我看电影有一个习惯,看完很喜欢去看影评,以前看韩寒的影评比较多,现在很少看到了。半个时间解读一本书,总感觉如快餐,想着有时间找原著看看。其实每次看电视也好,看电影也好,总还是小说有味道,电影更像是快餐了,电视则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了,但即使这样,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追一些剧。也许是看电视最不需要头脑了。看电影有时候也还想要去捋清楚情节的始末,如《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等,总会关注他是情节的第几层空间。这样的影片看起来也是挺累的,也有一些看后自己总会有一点点沉重,而微信听书却能让我满足既读原著又能解脱手。
回到听书,我每次要上课前,总找这个作家的一些书来,至少熟悉一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书在高中时看过,印象比较深的是《道士塔》、《信客》、《张公墓碑》几篇,以前的读书也就匆匆而过,过了二十年了,只有《信客》一篇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以还是比较熟悉的。其余的也都模糊不清了,只感觉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很平静、冷清的语言,很多的细节也都是很琐碎的,但却是有文化文人的底蕴。昨晚听到了一篇说借书的文章,余秋雨说自己写文章也是文思如细流的,只是自己看的书比较多,藏的书比较多,写着写着,突然想到某本书的某个典故,就起身去翻一翻。我很羡慕他这样的独立书房。也许这是文人的最高境界吧,记得我看过一句话,说我们一辈子的努力都可能只为了有一张书桌,一张独立的书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一张书桌,却要花我们一辈子才能实现。如果只是一个八九十平方的小屋,家里有老有小的话,哪有空余的房间来摆书桌呢?然后一张书桌起码要有书橱吧,一个小小的书架是容纳不了的,书橱需要空间,藏书需要时间的积累。既然无法实现,那就权当心底的一个梦吧。现在,暂且让我借办公室的这一方书桌,借寝室一张小小的书桌,至少还有一点点安静的时间,来聊以满足我对书的遐想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1067/e20530947dfba7a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