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货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Money is barren.”(钱是无用的,贫瘠的,没有价值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不会怀疑货币是没有作用的。
如果结合货币的三个作用和时下年轻人中很容易出现的恐婚主义者和不婚主义者,这个问题就简单得多。
货币首当其冲的作用是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的要求。
所谓的双重偶然性说白了就是你想要的和我想要的得刚好吻合。
物物交换的年代,你想要我手里的动物的皮,我刚好有你想要的动物的肉,如此才能达成物物交换。
结合婚恋问题,我们能在生命中遇到那个被上帝劈开了的另一半的机率是多大呢?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亿万分之三。
所以对于恐婚者或是不婚主义者来说,不去寻找另一半就是避免了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其基本作用符合货币的首要作用。
人们恐惧婚姻拒绝婚姻有一部分理由是因为现代年轻人的离婚率特别高。
拿我们中国的90后来说,离婚率几乎是56.7%,而结婚率只有10%。
这还只是2019年的统计结果,今年的离婚率更高,反之结婚率更低。
如果你知道你有一半以上的机率会面临离婚,你还会想结婚吗?
假设你是个事业有成的90后男生,你是会想找个花你钱的女生还是个和你共同创造财富的女生?
假设你找的是个想花你钱的女生,那你可能在你们的孩子出生后你还得不断奋斗,至少也得奋斗出一套学区房。
假设你要找的是个愿意和你一起奋斗的女生,那这个女生就得承担奋斗和养育子女,对抗婆婆这种传统观念的欺凌。
我们再假设双方都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那结婚的结果有可能是负负得正,也有可能是一加一小于二。
这个概率还不如去刮一张成本仅为两块钱的彩票。
可惜没有假设,“一步踏错终身错。”(好土啊,我怎么会想到这首歌?笑)
所以比起结婚来说,还是买彩票回报率更高。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物物交换的时代我想要你的动物皮,那我就得先让你检验了我的动物肉的质量,双方质量都过关了才能进行交换。
但相比结婚来说,检验商品质量要简单的多。
毕竟哪怕你进行了婚前检查,或是基因检查,你还是不敢保证对方是否会出轨。
就出轨率来说,女性的出轨率现在已经逐步趋于男性。
从性别平等角度来说,无论哪方出轨都是很让人难过的事。
所以对于不婚主义者来说,不参与结婚的流程和步骤便是变相降低了质检的成本和风险。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增加市场交易量。
物物交换的年代,如果我把你想要的动物皮给了你,你把我想要的动物肉给了我,那交易就完成了。
也就是说婚后你的选择权就趋于零。
婚后的男生找个红颜知己别人要说你是个“渣男”,婚后的女生要找个蓝颜知己别人要说你是个“破鞋”红杏出墙。
而对于那种婚后还喜欢混迹于各大娱乐场所的人来说,那就成了“海王”“海后”。怎么着你都落不下个好名声。
对于不婚主义者来说,谈恋爱是精神自由,而结婚后的恋爱是道德败坏。
衡量之下,那自然更多人还是会倾向于选择前者。
毕竟作为一个不被法律捆绑住手脚的人,你的选择范围更大,这就是增加了你的市场可选择性和“交易量”。
当然我更愿意说成是市场可选择性,毕竟小鱼小虾就在海里,捞就有。
就看你是想要个儿大肥美的还是想要个小肉甜的了。
但是如果说成是交易量总有一种“炮友”的感觉,听上去不是那么好听。
不过社会进步之后每个人的选择都更多。
有异性恋就有同性恋;有双性恋就有无性恋;有婚姻狂热者就有恐婚主义者或是不婚主义者。
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就好,没必要去嘲讽别人的选择。
嘲讽多少有些多管闲事和不与时俱进,所以还是做个豁达开朗的人吧。
接受你所面对的,看淡你所不耻的。
百花齐放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