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呼呼地刮,我的心情也格外地不一样。
大概是大二吧,那段时间开始对生死产生思考,每天也被生死问题搞得心绪烦乱,始终想不明白既然要死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活着,也理解不了所谓的向死而生。
那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去图书馆搜寻相关的书籍,机缘巧合看到一本《西藏生死书》,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就放假了。之后还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其中一部分,不过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后来疫情期间被泰剧吸引,一部部地看了许多,对泰国的印象也渐渐改观。
在追泰国明星的那段时间,产生了学习泰语的冲动,英语听力水平也显著提高。当英语成为沟通工具时,我对它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去泰国旅行或者住个一两个月。
原本泰国给我的印象只有人妖呀民风淳朴什么的,而渐渐了解下来发现好感倍增。泰国大多数人信奉佛教,有许多寺庙,会去做功德做好事。
听很多人说泰国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了解下来也确实觉得适合生活。据我暂时且片面的了解,泰国人比较注重及时行乐,自己开心生活舒适很重要,毕竟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以后。好像很多人也不会去存钱,有多少就花多少,也有他们医疗体系完备的原因吧。
那段时间我时常被开心快乐所感染,心情也与之前不同。泰国的性观念比较开放,每个人可以去选择自己伴侣的性别,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性别,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太需要去顾忌他人的眼光。
好像还有红灯区什么的。不过我看泰剧觉得剧情挺不符合现实的,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还是有添加夸张成分。总之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魅力所在,我好希望自己能够去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段时间我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依托,细想下来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是游戏,有的是追星,有的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许会变,但也不会时常感到孤单和无所依靠。
以上种种让我开始对宗教产生兴趣,对佛教也产生了好感。我的内心总不够强大,也有空虚无助之感,总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不论这个寄托是什么,只要它能够对人产生帮助,让生活更加舒适快乐,让心灵有一些慰藉,我认为它就是存在的。
今天和好友交流,突然发现我们都对佛教有兴趣,或许是性格相近的原因,亦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
昨晚没有看成cuba,便和舍友去了学校的新图书馆。图书馆建得就像省图和市图那样,环境氛围适合读书学习,借书还书可以直接在机器上进行,有沙发供读者阅读。
借书时遇到了之前书库五的老师,我认出了她,她也忘了我。穿梭在书架中,熟悉的感觉渐渐填充大脑。那些从前我一本一本摆放整理过的旧书,和一些新书交错排列,熟悉与陌生相缠绕。它们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得很好,不再像从前那样拥挤,也拥有了光鲜的外表。
想起那段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日子,我很感谢。不仅仅是亲切的老师和几本拿起就读的书,还有那书库中的氛围,安静而又饱满。
昨天我借了一本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大一到现在终于借到了。让我很惊讶的是,在序言中就提到了我近来感兴趣的东西。
序言中讲,西方信奉神的人比较多,而神是无处不在的,在需要时就能为人提供精神支撑;而我们种花家更多的人是依赖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话成为人与人之间传达的渠道时,人的烦恼和孤独感便会增加,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控性更大,总会有各种突发事由出现,让人重新陷入空虚之中。它提及《论语》和《圣经》,不过一句顶一万句我还没有太理解。
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围绕主人公介绍他周围的某个人的故事,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与生活。是我所感兴趣的。
以上都是我个人现在的理解,或者几天后我的想法又由于看到的多了而改变也未可知。我现在的心情可以用一部电影的氛围来概括——《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