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六章 —————————
谷神【1】不死【2】,是谓玄牝【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4】。
【注释】
1.谷神:谷,形容虚空。神,形容不测的变化。
2.不死:喻变化的不停竭。
3.玄牝(pìn):微妙的母性。牝,雌性的生殖器官,指一切事物总的产生的地方,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
4.勤:尽,穷竭。
今译:变化莫测的“道”是博大无边、永恒不灭的,宇宙万物以它为母体而诞生,因此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间,具有无尽的繁衍生命的作用。
引述:老子用谷来形容“道”的虚空博大,用神来比喻“道”的变化无常。“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 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永不穷竭。本章异常简洁,此处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老子再次阐述了道先天地生的观点。
名家解老
朱熹:谷只是虚而能受,神谓无所不应。
王弼: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
严复: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
司马光: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苏辙:谓之谷神,言其德也。谓之玄牝,言其功也。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言见其生而不见其所生也。
车载:谷神是道的写状,不死就道的永恒性说。谷神不死,是指常道。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老子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根源,具有绵绵不绝的生殖力。听起来很费解,我们还是想不明白,“道”究竟是什么?如果用道的来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大概答案就是:先有道,道生鸡,鸡生蛋,然后蛋又生鸡。或者:先有道,道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道就是那个先于万物的存在,以道为先,就不容易陷入争论的死循环中。
尽管看不见,但道化生万物的能力却是随处可见。我身边曾有一个未解之谜:我老家在市郊,老屋外面有一块废弃空地,之前是钢筋水泥的废墟,寸草不生,后来几辆货车来这里倾倒建筑工地挖出来的土方,数次过后,土方变成了小山丘。过了一阵,小山丘上长满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小野花,地势低的地方因为雨水蓄积形成了水洼,再后来,茂密的杂草丛中有了野鸡和野兔,水洼里也有了 野鱼。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土方是从建筑工地底下深层挖出来的,常年不见天日,哪来的种子生出这么多品类繁多的杂草和野花?而且周围除了很少的菜地,全是公路和高楼,野鸡和野兔又是哪里来的?就算野鸡和野兔是自己用脚跑过来的,那鱼呢?要知道,周围并没有相连的鱼塘或小河啊。现在我把这一切生命的奇迹归因为老子说的道。有时候观察小土坡上那一朵朵怡然绽放的小野花,感受着小小的却是蓬勃的生命力,对大自然的神奇充满敬畏。这背后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不是道是什么?
我们这个小小的身体,其实也是一个精密复杂的大世界。我们知道红血球每隔120天左右更新一次,身体的其它细胞也有更新的周期,换句话说,每隔一个周期,构成你身体组织的各种细胞就会更新一次,你早已不是原来的你。而身体背后一切有规律的运作,我们的意识并没有参与,我们只是安然享受着这个身体,完成着各种我们认为异常简单,其实复杂无比的动作。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人体这个神奇的存在,包括对大脑的研究和开发,也是极其有限。对于浩瀚的未知,唯有保持谦卑和敬畏,我们才有可能承接到宇宙无上的智慧。
道太广博无边了,我们完全难以把握,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去推导它,希望能更深刻领会它的实质,这就是儒家圣贤朱熹提出来的格物致知。这个格,我理解它更像是一种探究和揣摩,靠的是一种感受力。感受力强的人,与自然万物的连接感就强,很容易借由格物而回到内在;感受力弱的人,用头脑去理解眼力所见,就很难致知了。要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就需要常常回到自然中,静下来试着感受微风吹拂脸颊、混着青草的泥土气味、空气中送来的一缕花香.......这样的体验多了,生命就会更加的丰富饱满。
不用穷追道之究竟,知道了道的存在,就具备了充分的安全感,像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婴儿信任这母体,知道有取之不尽的养分给他,他安心的享受着母体的温暖和充分的给予,安心而富足。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也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小婴儿没有那么多的物欲追求,基本的温饱满足他就会开心喜乐,这个崭新的生命给我的启示就是,简单单纯的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才是生命应该追求的质感。我常常陶醉于婴儿的微笑,那样的无邪与满足,仿佛他拥有整个世界,实际上也是,整个世界为他的微笑倾倒。
成年后我们时常感到无力,拥有越多,越是不够,我们已经离开了生命最初的单纯质朴,不断的向外找寻,外在的各种繁华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忘了为什么而活,只是不断的外求,外求,感官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心却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内在生命的火种被物欲层层障蔽,处于休眠状态,生命的激情,难以点燃。我们象极了被驱策的陀螺,身不由已的转啊转,疲惫至极,却停不下来。
无数哲人在追寻生命的真相,老子也是最朴素的哲学家,他告诉我们,”谷神不死“,生命的火种一直都在,从未熄灭,它”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需要我们回到当下,保持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用心去感受我们的身体,让生命的有些时刻,不受外界的纷扰,也许就只是静静的坐着,那颗躁动的心,就会逐渐安歇,我们就有机会领受平静的喜乐。
当失去力量时,不是我们一无所有,只是我们与丰富的世界失去了连接。要记得,生命的火种永生不息,我们只需要,轻轻地唤醒它。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网友评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终我们的道还是存在于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