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的第一部分,我认为这章主要写了孟子在各国游说君王时经历与对话,讲述的孟子的治国之道以及孟子眼中的君王。
1.义与利的关系
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道:“不远千里而来将亦有利于吾国乎?”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只有利益,孟子却对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矣已。”咱孟子的心中对于义和利来说,显然是义更加的重要。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由以上孟子所讲述的这一段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孟子看来,利是可怕的,他们绝对不会满足,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混乱了?国家更不是自取灭亡吗?因此,孟子认为人们只要讲义就可以了,这样有利于君王也有利于所有百姓。所以说,利使国家危险,义使国家和平。
2.国家政治
后面的几则讲述的是孟子,劝谏国王如何治理国家。首先孟子便告诉梁惠王修建这些园林只有贤人才会以此为乐。当你修建园林时,所有的百姓都因为爱戴你帮你去修剪。这才是真正的贤人,我认为这里的快乐不仅仅是享受这些园林花鸟的快乐,更多的是百姓对你的爱戴,对你的敬重。
其次,君王要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付出责任。因为梁惠王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贤能,向孟子抱怨为什么国家还是不够繁荣昌盛。这不仅衬托出了梁惠王的鄙,也告诉我们作为君王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胸怀要足以兼济天下,不能只为眼前的苟且所满足。勇于自己承担责任,自己去励志图新这样的君王才称得上圣贤。
最后,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我们应该体谅、理解老百姓。孟子认为当政者都像野兽一样,没有认真的对待百姓,从中我似乎看到了孟子的民本政策,在一切前提下,他都以百姓为基础,处处为民着想,谏言当权者要以民为本。
3.仁者无敌
孟子还是在晋见梁惠王时提到一句话,“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人一定得无敌于天下。孟子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这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恰好与前面的观点相对应,作为君王应该使用仁义的政治方式治理百姓,而非暴力手段,孟子举出的例子便恰恰应证了那么做的后果。
那么如何实行仁政,这依靠的是君王的道德水准,从而可以带动着整个社会走向仁义。我们都知道春秋无义战,正是因为缺少的这个义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所以孟子希望国家能有仁义,从而可以改变现状。仁义由君王开始,然后从而推进社会,把这个社会改变成一个充满的道德仁义的社会,那么每个人也便修孝、悌、忠、信,可谓是真正的仁义之国。
齐宣王问孟子如何统一天下,孟子回答的是用道德统一。我认为这里的道德与仁义是一样的,国家与社会的安定由君王来决定,孟子更多的是勉励君王如何励精图治,如何强大自己的国家,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