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168:鲁平公将出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09:05 被阅读8次
《孟子》感言集之168:鲁平公将出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其中对于梁惠王章句下的最后一段,鲁平公听信谗言,不愿意见孟子这一段颇有感触!孟子认为他与鲁平公见面不见面,真的与嬖人臧仓没有关系,如果硬要解释与鲁平公不能见面,只能用天意来解释,或许缘分还不够吧,又何必扯到嬖人臧仓那里,他有什么力量阻止孟子与鲁平公见面呢?当然,嬖人臧仓说什么孟子在父母身故后,孟子给母亲的葬礼规格明显高过父亲,这样不符合礼仪,以此影响鲁平公不要去见孟子。其实孟子父亲死的时候,孟子还只是士,母亲身故时、孟子已经是大夫了,前贫后富,情况发生变化了。但是鲁平公不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摆布。

原文如下: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大意是:

        鲁平公将要出门,他的近臣名叫臧仓的问他:“过去君王出门,一定告诉下属到什么地方。现在车马也准备好了,而我们还不知道您要到哪里,我大着胆子问一问。”鲁平公说:我要去见孟子”。

        臧仓“您为什么不顾身份,去看一位老百姓呢?认为他是贤人么?礼仪是由贤人制定的,可孟子办母亲的丧事比办父亲的丧事还要隆重。 大王还是别去看他吧!”鲁平公说:“好吧。”

      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前来参见鲁平公,问道:“君王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鲁平公说:“有人对我说:‘孟先生办他母亲的丧事比办父亲的丧事还隆重。’所以就不去见他了。”乐正子说:“君王所说的更隆重是指什么呢?他父亲去世时用士礼去埋葬,可母亲去世时用大夫礼去埋葬;父亲去世时用三只鼎,母亲去世时用五只鼎,君王是指这个吗?”鲁平公说:“不是的,是说棺材及寿衣的华美上。” 乐正子说:“这并不是母丧更隆重,是前后贫富不同啊。”

      乐正子拜见孟子,说:“我把您推荐给了鲁君,鲁君准备来见您了。有一个近臣叫臧仓的诋毁您,所以鲁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他来或许有人让他来,他不来或许也有人阻止他来。但他来不来,并不是人为的力量决定的。  我没能见到鲁君,是天意呀。姓臧的人怎么能让我见不到鲁君呢?”。                     

个人看法:

      臧仓说什么孟子给父母办理后事的前后规格差别大,以此来证明孟子是一个不孝的人,是一个不懂礼仪的人,从而影响鲁平公去见孟子的想法。

      像这样的是是而非的理由,只要冷静思考一下,就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消化理解,就会给人的印象不好,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在上层贵族阶层,人们特别强调次序礼仪,并依此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好坏,那个时候,一个人本事再大,只要传出去说对父母不孝,那他就会丧失许多人生机会,因为古人认为对父母不孝,那么他的工作也做不好,在单位里肯定会对领导没有礼貌。

      关于孟子给父母办理丧事前后规格不一样,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已经做过介绍,鲁平公还不去见孟子,说明鲁平公自身有问题的,这样的君主,孟子不见也罢,见了也不起什么作用,无主见,无魄力,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到什么帮他出的主意一个也用不了,没有什么意思。

      回到现实生活中,臧仓这样的小人,其实不少,我们要时刻注意,谨防身边的臧仓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坏了大事!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68:鲁平公将出

2018-11-8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感言集之168:鲁平公将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ei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