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般的诗人

作者: 严一亚 | 来源:发表于2020-04-16 22:03 被阅读0次

    看谪仙李白一生沉浮

    不怕折腾,勇敢追梦

    1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杜甫的绝句,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的。

    说到杜甫,总会想到“诗圣”之称。不错的,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是河南人,标准的富二代,坐拥良田千亩。祖辈都当官,可谓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生活简直开了挂了。

    2

    杜甫也是争气,少年成名,才华横溢。7岁就能做诗,9岁便可临摹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的字。等到11岁,他就成了洛阳有名的网红才子。十多岁已经达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高度了。他甚至因诗写的好,被李旦延至家中讲学。

    杜甫35岁以前的人生可以说是豪情万丈。平日里读书交友,游历世间,幸福的让人眼红。意气风发的杜甫,来到泰山之巅,写下人人熟知的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尽了泰山的雄伟奇绝,表达杜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青年杜甫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意气。

    但是,生活总是不遂人愿的。这以后,杜甫的生活就过得没有那么顺畅了。

    3

    公元745年,34岁的杜甫与李白相识,他求仕的愿望越发强烈和迫切了。

    他听李白说了京城的热闹与繁华,他听得天花乱坠,羡慕得不要不要的。他心想:我一定要争取到这样的机会,有一番作为。

    第二年十月,他咯噔咯噔来到长安,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结果在汝阳王府坐了一年的冷板凳,他又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就是这么倒霉,居然遇到当朝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为唐玄宗编造"野无遗贤"的谎言,他生怕有才能的人在唐玄宗面前指责他的失职和罪过。他告诉皇帝,他已经将全天下的人才都集合到朝中为皇帝效力,在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才了。因此这次科举考试不录取一个人。

    杜甫因此落选了。当然,打不死的杜甫绝不会放弃。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3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

    杜甫立即写了巜三大礼赋》,歌颂这一活动,敬献皇帝。唐玄宗读后非常赞赏,于是命宰相考他写文章的功底。这让杜甫名声大噪,几乎要成为第二个李白了。

    但是,李林甫依然从中作梗,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一转眼,杜甫44岁了,他终于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可是在当时,一个县尉,是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最难以忍受的官职,逢迎官长,鞭打百姓。他虽贫穷,甚至都算不上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但他依然辞去这个任命。

    他辞职后,改任一个参军,任务是看守兵器,管理门禁,职位应该是正八品下。接到职务后,他准备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

    可这时唐朝已经变天了。他刚刚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还希望在自己小小的岗位上能有一番小小的作为。

    可面对唐朝皇帝的荒淫,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恶殍,心中涌出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

    少年的意气风发,在坎坷的生活长路上逐渐被磨去了棱角。等到45岁之后,因安史之乱,杜甫走上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在这期间,一首巜石壕吏》正是这位"记者"在炮火中记录下来的战争史料。

    身为后人的我们依然在字里行间,读到百姓在战争中的无奈与痛苦。穷困潦倒的杜甫在战争中无路可逃,在去投奔太子李亨的路上,被叛军所俘,成为阶下囚,更让诗人纠心的是妻儿也与自己走散了。

    杜甫在被囚禁了一年之后重见天日。经历了生死离别、家国不再的情况,杜甫含恨作出了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从大局入手,表现悲壮之意。

    一个“破"字,却让千万人血流长安,盛世不再。一个"深"字,让人想到长安的往日繁华和现在的凄凉悲惨。

    遭遇这一切后,杜甫诗歌的注意力逐渐转向黎民苍生,关注他们的遭遇和不幸。他把那些不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来,控诉着当政者的作为,像一位记录后堂惨败的战地记者。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盛唐之音",那杜甫的诗则是一切浪漫气势的终结。

    这场吟传千年的安史之乱,也让杜甫看破了人间荒凉,他决心辞官去成都,开始亲自耕作,筑草堂而居,享受生活。

    在面对一切新生的春雨时,他写下了巜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借此来抒发对万物之美的欣赏。

    可这春雨还未将大地唤醒,战争又发生了,民不聊生,小杜也变成了老杜,疾病缠身,心力憔悴。

    有一日,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山,他俯览山河,心中早已没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而是百感交集下作出了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是杜甫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斥着悲凉之意。

    此时杜甫已经垂垂老矣,他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没能成全自己。这就是安史之乱下杜甫这位战地记者为后世留下的人间沧桑。

    安史之乱不仅对大唐产生重大影响,也让杜甫本人的政治思想和诗歌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

    杜甫用犀利笔触,大胆揭露当时社会下的矛盾,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感。

    5

    令人遗憾的是,59岁的杜甫在经历了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后,在一条小船上,与世长辞。

    在临终之即的杜甫,可否会看见那个在泰山之巅心怀天下的少年郎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地记者般的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jj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