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美的“本末轻重”是什么?我们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有至善的心态才能感受美,有至诚的心灵才能生发美。
美的标准源自真善美,又创新创造了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判断事物的三种认知维度,又是三重境界。
朱光潜先生谈美,首先强调的是态度的重要性,心态是本。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认知维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格局和精神境界。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的态度偏重用利弊得失去判断事物,为善才能去恶,必须看淡得失,愿意分享,才能取得共羸。
科学的态度偏重用理性客观去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追求真相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独特魅力。
美感的态度偏重用直觉和形象回归人的内心和本能,让人和物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和谐共生。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实用和科学的态度都向外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术”的范畴,而美感的态度是向内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道”的范畴。
但,这三种态度没有对错,都是合理的存在,只是认知的维度不同。
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更要看到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是一体三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
所以,没有真善美的心态,便感受不到真善美,发现不了真善美,更不可能创造真善美。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那么,如何判断美的“本末轻重”呢?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取舍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到位,才是美的艺术。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审美的“本”,一是本色,二是本真,三是本心。
本色,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唯大英雄能本色”,美的艺术来源于本色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拿一首诗举例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心中没有源头活水,哪里会有“天光云影”呢?
所以,欣赏你的生活,欣赏你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看天下,看众生,本色示人,赤诚待人,自然会心有灵犀,心灵相通。
本色就是不虚伪,不无病呻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现实生活,创造新奇生活。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本真就是真诚的态度,美来不得半点苟且。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真正的艺术家在锤炼作品时常常呕心沥血,一笔一画不肯苟且,一字一句推敲多日。
小节见大义,细节定成败。没有极致的追求,何来极致的享受。
美的本真就是极致的热爱,发自内心的执着,持久而热烈,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本心就是初心,发乎心,践于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就是物我交感心灵共鸣的结果。心在哪里,美就在哪里,美的价值都是内在的。
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才是至上的美。因为心灵自由,不被现实利益、善恶、美丑所束缚,完全依靠本心去探索,去创造,美是纯粹的爱。
当一个人的生活就是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美的风景,这个人美不美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美的本末,美的轻重就迎刃而解了。
美向内求,不向外求,真情实感为重;
美在内容,不在形式,心灵相通为重;
美在联想,没有条条框框,灵魂自由为重;
美在创造,不在模仿,随心所欲不逾矩;
美在美感,不在快感,心领神会,无所为而为;
美在自然,不在刻意,取舍为重;
美在距离,过犹不及,分寸为重。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美是生活,美是人生,美是情趣,美是艺术。美是艺术地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美是人生的情趣,又是有情趣的人生。
文章的结尾,我也想引用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来表达我对美的理解:“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去欣赏啊---《谈美》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