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句能令万古传
“不死的是精神”,但得看这精神赋予何处,有何载体。按古人的说法,好文章便是精神的载体,一旦得以流传,人的灵魂、精神、骨血、心力,均附于字里行间,见字如见人,从感人的文字中,你能看到作者那颗心,仍在字里行间噗噗地跳动。
历来煮字烹文者众,得以流传者少。“一句能令万古传”,是读书人的一种梦想,一种追求,能否实现,那是谁也难以确定的事,因为文章要经过编辑、读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然而,只要你读过唐朝诗人郑谷下面这首《卷末偶题》,相信你会如祖逖闻鸡起舞一般,必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之动容,从此坚定自己的写作信心,严格要求自己,明白写作要严谨,力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道理。其诗曰:
“一卷疏芜一百篇,
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
一句能令万古传。”
有唐诗、宋词、元曲在,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读本在,有近代、现代许多作家、作者的文学作品在出版、传播,就足以证明此言非虚。
天底下喜欢表达自己的发现,书写人生故事和思绪的人越多,生活便愈精彩,愈恬静,愈美好。
我们热爱为人生的文学,现实主义的文学,敬佩那些耐心、执着地书写人生、书写现实生活的作家,作者,因为他们让我们分享了其劳动成果,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
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没有大成,亦有小就,对读书人来说,也是梦想成真的一种体現,一种心灵的慰藉,诚如是,他的心血,就不会白费。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寂夜翻检旧书,抽出《曹操集》游览,读到其《短歌行》,有句云:“山不在高,海不厌深”,仅此八字,就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孟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看来,曹操此八字,乃从孟文中化出,却又简洁得多。
读书当融汇贯通,纳百家言而文自胸中出,自然流露却无沿袭之痕,始算聪明者。或往深处想,山、海尚能如此,人呢,为人处世,难道还不如山,如海,有此襟怀么?
桔子 雁韧 摄 一句能令万古传(榕窗随笔)3.朋友的劳动成果
朋友姓黄,比我年长,我视其为兄,他直呼我名,甚为亲切。
黄兄年轻时参军,驻中越边境,保家卫国,历经磨炼,其胸襟之开阔,意志之坚强,吃苦耐劳之精神,我皆望尘莫及。而他却不嫌我弱小,以好友待之。他是军转干部,曾与我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多有指导和帮助,直至退休。
就我所见所闻,一般退休者,尤其无某种兴趣或特长者,日常无非逛公园,跳街舞,搓麻将,或海侃,聊以度日。而黄兄退休后,却在镇郊租了30亩地种水果,从此耕山种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乡村老农无异。
他始种荔枝龙眼,结果之时,收成在望,却遭暴雨飓风袭击,损失惨重。他不自馁,不退缩,壮志依然,再筹资金,改种火龙果,沙糖桔,又有了新的希望。
前段日子,他电邀我们一行五人,到其果园作客。带我们在果园转了一圈,只见金黄的沙糖桔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伸手可摘。他一个劲地要我们摘来吃,品尝他的劳动果实。
当与我们同行的那位电视台女主持人说,这沙糖桔清甜时,乐得黄兄呵呵大笑,说那棵皇帝柑结的果子更甜哩,可惜你们来得迟,只剩十余个了,说着全摘了下来,分送我们品尝。
沙糖桔的旁边,是一垅垅的火龙果。满园寻觅,我们只找到一个将熟未熟的火龙果,见它硕大,红得可爱,那位女士便用手机拍了下来。
黄兄自豪地说,他今年的火龙果赚了七八万,沙糖桔则以每市斤三元的价格卖给批发商,亦可收入数万元。
黄兄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大袋沙糖桔放在后车厢,叫我们回去各分一些,带给家人品尝。
女士善言,连声道谢。黄兄笑笑,说不必客气。
巡视过那30亩果园,黄兄陪我们到北部湾畔的下六镇,在一家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海鲜,再三叮嘱我们明年农历五月来看他满园红烘烘的火龙果,才恋恋不舍地送我们上车返城。
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种果如此,读书作文亦如是。
2018.1.4旁晚,在遂溪
火龙果 雁韧 摄 一句能令万古传(榕窗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