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和相识十余年的一群朋友聚会,上午碰面时,一个朋友在烫头发,我们几个先到的就坐在旁边聊天。
忘了具体聊到什么事情,我说,女孩子好像天生就比男生敏感,更容易共情他人所遭遇的不公。
朋友反驳我,不是天生的,是被社会规训的结果,他觉得女生其实更应该增强自己的钝感力。
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被点醒了。
01
我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从小到大都是。
六年级的寒假,我向父母提出了转学的想法,刚巧当时他们也在考虑我初中去哪里读的问题,就把我送到了隔壁市读六年级。
小学毕业十几年了,很少跟别人提起我想转学的真正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感到非常的羞耻。
其实现在回头看,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六年级上学期,我的后桌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大概因为觉得他说话做事偏阴柔,相对于同桌男生,我更喜欢跟他聊天玩耍。
有一次,忘了是大扫除还是班级活动,一个女同学让我去教室里叫他,我叫了,他也来了。
又过了几天,排队打饭的时候,站在我前面的女生问我,“xx是不是喜欢你?”xx是后桌男生的名字,我愣了一下,笑着否认了。
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下意识转过头跟后桌说话,他突然打断我,说听别人说我喜欢他。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怎么看待异性之间关系的,我属于喜欢看别人的热闹,甚至有些八卦,但拒绝自己参与的那种。
我当时非常难堪,甚至有一种被羞辱了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好像必须得做点什么来证明“清白”。
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不过是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小孩儿之间的玩笑,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在意的。
但当时的我对别人的议论非常敏感,走到哪里都仿佛能听到别人在笑我。
是的,这件事很快传开,甚至隔壁班的同学都知道了。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呢?除了转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敢和男生交朋友。
开头提到的那群朋友,我们是在初中一年级认识的。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在上高中之前,我是羞于将其中的几个男孩子称之为“朋友”的。
在当时的环境中,我觉得男女之间应该避嫌,要不然很容易被别人误会。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玩笑话,我都能揣摩很久。
所以后来我一直建议女孩子们要多读书,多出去走走,让自己去接触不同的思想观念,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你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强大。
02
之前其实并没有觉得敏感有什么不好,甚至还会感谢自己的敏感,让我能体察到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到更多的情绪,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朋友的话让我忍不住思考,敏感和钝感,到底哪个更好。
想来想去,觉得两个都好,但需要用在不同的地方。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钝感力”一词,渡边淳一就有一本专门讲钝感力的书。
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钝感力的:
“具备有益的钝感力,指的就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在我的理解里,钝感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尤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迟钝是很重要的。
我的一个朋友就属于非常敏感的那种女生,而我有时候说话非常直接,因为这个我们的关系好几次险些出现裂缝。
在说话的时候,我没有掺杂任何攻击的意思,所以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对方的不快。
所幸她虽然敏感,但也会自我疏解,并在事情过后对我坦然提起。我很感谢这样沟通的机会。
如果她是一个非常敏感却不愿意主动沟通的人,那我们可能早就闹掰了,也许在她满腹委屈的时候,我只能感觉到莫名其妙。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后,我也会经常反思,告诫自己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多注意一点。
同时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那个满腹委屈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也下意识在学习保持「迟钝」。
03
之前工作的时候,同事经常跟我吐槽,说老板对她有意见,经常训斥她。
但我内心很感谢那个老板,在我对很多东西一无所知的时候,能够教会我怎么去做。
老板对我们的态度是一样的,但我在听老板说话的时候,只听他话里的信息,从不去揣摩他的情绪。
包括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告诫自己的。
我和男朋友刚在一起时是异地,大部分交流只能通过微信。有时候自己情绪不好,看到对方发来的文字,也会觉得很冷漠。
后来我告诉自己,微信聊天就是这样,不能及时传达真实的情绪,所以不要太敏感,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相处简单点,两个人都舒服。
敏感的人会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琐碎的美好,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偶尔在路边看到一朵小小的可爱的花,都能够让敏感的人开心很久。
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就需要保持钝感力。不斤斤计较、纠结于小事,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把他人看得太轻,从容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伤痛。
别人的评价和意见对我们并没有什么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变得更好。
最后分享几个渡边淳一说的提高钝感力的tips,希望大家都能避免因敏感而受伤,做一个钝感力强的女生:
01.迅速忘掉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
02.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就算失败了也要继续坚持做;
03.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与议论;
04.坦然面对嫉妒与嘲讽,要知道嫉妒你的人都是不如你的人;
05.学会“得寸进尺”,把别人的表扬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作者介绍:
梁十六,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试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主义者。兴趣爱好广泛,信仰爱与自由。个人公众号:一枝春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