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学习?
不排除少部分场景有“学无用之学”,但多数都是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除了对实物的加工改造,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的挖掘和应用,学习本质上是信息的高效传承和利用。
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主要归功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我们从农业/手工业社会开始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就通过工业化。
所以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了:为什么两化(工业化+信息化)是如此重要。而《如何学习》的内核就是通过“两化”来提升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效率。
福特在汽车行业革命性的工业化被浓缩为3S(标准化/简单化/专门化),学习的“工业化”也大致如此——
1)对学习过程进行分解,实现“模块化”;
2)通过“模块化”实现从已知到未知:学习方法和已掌握知识的跨领域迁移;
也正如同福特对T型车的执着,后来差一点毁了福特公司,这主要归咎于他晚年获取信息质量的下降,认知模式的刚性与行为惯性。学习的工业化也同样需要“信息化”的加持——
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时候,协作对信息的要求在量上、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方面也都不高。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自然会产生信息化的需求。
在我参加过的典型的“信息化”项目(SAP上线)的经历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个时代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是:
1)在短时间内大量吸收和处理新的信息
2)进行分析、判定和整合,形成方案并推动执行
这些其实和学校里的“尖子生”并无二致,这也是《如何学习》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工作者都富有借鉴意义。在上两个环节中,二八法则主要的增值来自于后者,因为这里需要管理者的逻辑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以及寻求改变的意志力;但以此同时,由于前者的讯息量极大,一定要有足够高的处理效率,才能保障能剩下足够的精力分配到后者。
正如同《如何学习》中反复强调了尖子生的“态度”,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主动:要多动脑子,带着问题自动学习,主动和教师/教材对话。
我们在工作中的学习过程也非常依赖于通过对话(interview)来获取信息。这种主动获取信息的需求,基于项目的阶段重复性以及各个职能模块的相似性,让我想到其实应该存在一定的套路。
慢慢摸索下来,大致形成下面这十个问题。通过这十个问题,能够快速的获取一个“新”领域的关键信息。在掌握这个套路,可以显著提高信息吞吐的效率和能力。
按照《如何学习》的格式,这些问题包括:
(热身)导读问题五个:
- 它的定义是什么?(新知识领域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 可以举一个关于它的例子吗?(和商业环境的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理解)
- 它有哪些不同类型?(核心概念的举一反三)
- 它跟什么有联系?(从核心概念发散到流程和框架)
- 可以拿它跟什么相比较?(力争和自身的经验、行业标准还有最佳实践结合起来)
(常规)专业问题五个:
- 它是由什么构成的?(知识领域的基本框架,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方式)
- 怎样对它进行判别认定?(该知识领域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和外界的沟通语言/桥梁)
- 它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核心概念之所以成为该知识领域的核心概念的背后逻辑,知识领域和核心概念存在的真正价值)
- 通常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它?(该知识领域的应用场景,能不能推广?)
- 关于它的历史,我知道些什么?(理解现状的必然性,但同时通过比较历史和现状的环境差异,找到未来改进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