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淅淅沥沥的下了一下午。
傍晚,天空仍未放晴,面对着不停的秋雨,自己的心情越发有些落寞,忽然,想起了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来了。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面对着绵绵的秋雨,心情仍然惆怅;那么可想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多日的秋阳高照,多日的秋风送爽,使得已经成熟的稻谷越发干爽起来了。几日前,走在田地间,秋风吹的脸上,略感丝丝凉意,身边成熟的稻谷穗笑弯了腰,在微风的轻抚下,彼此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好是在赞叹彼此丰满的腰身,走在田埂上的人们聆听私语,满眼溢出丰收后喜悦的笑容。
田里马上就要开镰了,这恼人的秋雨却又下个不停。有些早动手的人啊,在这秋雨下,也不得不停下来,对收割好的稻谷进行遮盖,否则如果几日不放晴,那么这些放倒的稻谷定将发霉。而那些没开镰的人,此刻却成了幸运之人,因为不放倒的稻谷即便在雨水浸湿下,也不会轻易发霉变质,稻谷只是又潮湿了许多,开镰的日子只能用往后推移了。
绵绵的秋雨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便是长久秋雨后所刮起的猛烈的秋风,因为润湿的秋雨已将稻谷干枯的躯体浸软、浸酥,这样在猛烈秋风的摇曳下,有些最脆弱的稻谷便会伏倒在田地里。这对马上要开镰的农民来说是最悲催的事了,伏地的稻谷不仅难以收割而且还难以打谷,而且直接影响稻谷的等级,本是一年极好的收成却毁在了这秋风秋雨下。
此刻的农民也是最坐立不安的时节,对这烦人的天气恼之又恼,但面对丝毫没有停止下来意思的绵绵秋雨又能耐几何?只能从心里默默祈祷,这雨快停吧,即便不停,也不要刮起秋风。
想想同样子是雨水,为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出现,给人们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的呢。
如果雨水出现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耕的农民便会盛赞春雨贵如油;如果出现在枝叶茂盛的夏天,雨水便会又有了及时雨的美誉;如果出现在丰收季节的秋天呢,雨水便又会成为了恼人的秋雨。
其实雨水一直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人类的需求。春天,我们需要种子发芽,因此才有了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夏天,我们需要雨水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才有了夏雨为及时雨的说法。秋天,我们需要的是稻谷的干爽,而雨水正与我们的愿望相反,所以才会成为恼人的秋雨。可见人们需求决定了雨水的好与坏。
其实自己想想不仅仅是雨水如此,其实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当某件事物迎合了我们的需求,我们便会定义为好的;如果违背了我们的需求,或者与我们的意志相反,我们定义它为不好的或者是错误的。
从有人类那天开始,从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后,这样的一切便随之而来了,面对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心生抗拒或者是幻想,抗拒这一切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幻想着这一切不曾存在,在这抗议和幻想之下,人类的烦恼产生了,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然而太多开悟的先人智者,以非凡的智慧悟得这一切人类思维模式的真谛,因此也寻求到了让人类解脱痛苦的方法。于是老子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开章总论。佛陀以自己说的49年法而一字未说而告终。而圣主基督却也爱你的敌人吧来告诫世人。
其实三位圣人,就是告诫人们要跳出二元思维的模式而进入一体而观之,痛苦来自界限与疏离,幸福来自圆满和无界。要想无界必须消除二元的对立模式,老子用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不可说。佛陀用不可说来去我执。而基督却以爱是一切来圆融整个世界。
于是现代人在领会圣人教诲真意的同时,有了更简捷的做法,那就活在当下,悦纳当下,不悔过往,不希将来,当下安好,一切俱足。
写到这,窗外的绵绵秋雨依旧沙沙的下着,自己好似没了刚刚落寞的情绪,凉凉的秋雨也是自有它的味道。
秋雨即来之就则安之吧,当下安好,一切俱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