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我们要赞扬某个领导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为民请命、大公无私等,常常引用“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句话。
事实上,这句话最初是记录“大禹治水”这件事的,它具有着跨时代意义。
大禹的传奇不仅仅在于治水,儒家认为,大禹在任时,结束了尧舜禅让制的历史,确定了世袭制。当然,这个时期由于缺乏正史严肃的论述论断,很多故事还是以神话为主。
但无论是从各种史学书籍的记载,还是历史遗迹分析,都可以证明,大禹治水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大禹治水,为人民群众减少了很多灾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值得为世人所铭记。
大禹治水确实存在
无论是《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史记•夏本记》等大量先秦文献的描述,还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们的考察,在上古时期,我国的确发生了一次超大的自然灾害。当时大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多年来一直呕心沥血,致力于将洪水猛兽掐死在摇篮里的历史重任。
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传言称,禹的父亲鲧是首任水利局的一把手,他用水来土屯这一治水理念,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越来越凶。鲧花了9年心思,最终还是没能把洪水搞定。
黄河流域,因为洪水的侵袭,很多百姓家的庄稼被淹,房子被冲,大家搬了一次又一次家。“人往高处走”没错,但当大家都走到山顶的时候,会发现无路可走了。
于是鲧黯然下台。传说是被不知道是否存在过的尧给下令斩杀的 。
禹经过父亲的经历教训之后,更加诚惶诚恐,他接过治水的接力棒,又冲在了治水的最前线。
大禹的贤内助
无论在哪个时代,如果有人能带领大家减少灾祸,都应该被人铭记。诗仙李白曾为此作诗一首: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意思是,当年洪水泛滥,造成无尽灾祸,大禹呕心治水,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传言称,30岁之前,大禹在治水的效率和成效方面并不突出。3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聪慧的姑娘并闪婚,听妻一席话后,终于开启了开挂的治水生涯。
那年,禹为了治水,成为大龄未婚青年,四处奔波。他顾不得为婚姻大事发愁,因为治水这事,成了就是英雄,败了就要杀头。英雄不英雄的倒没关系,关键绝对不能失败啊!于是,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因为走路太多,大禹得了很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而且脚指甲也磨掉了,还得了"偏枯"症,可是这一切,对于大禹来说都不重要。毕竟老大给的最后通牒时限就要到了,再见不到效果的话,小命不保。
那天大禹路过涂山,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曾见过他一次,心仪已久。再次相见,她唱了一首情歌:"候人兮猗",意思是,“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很久很久了”!
面对这么露骨的告白,大禹顿时道心失守,想着:豁出去了,先进行基因传承,这样就算治不好水,赖好还有血脉留下来。于是两人闪婚。
大禹给自己放了个婚假,一共4天。
4天后,大禹觉得,有家有口真好,活着真好。他决定接着出去工作。
出发前,姑娘对他说:做人得圆滑一点,做事也是一样,因地制宜很重要,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走,说不定就通了呢?"水性阴,会根据地势往下流,你在治水的时候不要一味的筑堤坝,可以适当疏通引流。"
大禹听后,灵感大发,在原来修堤坝的工作基础上,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开槽引流工作,为了防止有人偷奸耍滑,大禹和工人们吃住都在一块,13年不进家门。
作为女人,妻子涂山氏一定非常不开心,她的婚姻生涯有点尴尬!作为王的女人,她也只有无奈了。
13年后,水患治理目标终于达成,可以想象,这一刻,大禹有多么激动和心酸。儿子已经13岁了,妻子的脸上写满了凄楚。但他毕竟还是成功了,是的,大禹成为了英雄。
多年来,大禹在军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外到千军万马,内在平民百姓,人们知大禹而不知有王。实际上,大禹才是真正的王,后来他也确实继任了帝位。
无论在他之前谁是一把手,这一刻都必须要“尧舜”一下了。
大禹开启了世袭制
成为英雄的道路并不容易,大禹的确成为了夏王朝的开国天子,并在后来开启了奴隶制,信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真理,并顺利传位于儿子启。
但这之前,他可是少年丧父,且顶着掉脑袋的压力,耗上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一生中,他与洪水搏斗,与人心搏斗,与一切阻挠在眼前的障碍搏斗。斗了一辈子,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留金银财宝固然重要,但要说那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民心、军心,直至万众一心。
当然万众一心不容易,开创一个制度也不容易,有很多组织、部落和个人,是不认可这个继承方式的。
但对于一个有自己嫡系部队的人来说,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复杂,不服,我就把你打服。
启继任王位之后,先从一个不服从管理的部落开刀,该部落叫做有扈氏(在今户县),认为天下有德者居之,对于该任命一万个不服。
启从国都阳城起兵,进抵甘河地区,与有扈氏展开决战。最终扈氏首领被杀,其民众为奴。
当年的战争,在《尚书·甘誓》中有过记载,那是启在发动战争之前,给大家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
原文是“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
意思就是:兄弟们啊,有扈氏他们不服管,不想给咱交粮食蔬菜,大家要都这样的话,咱们以后吃啥喝啥?所以,这回必须要揍疼他们。这次打仗,六军将士只许进,不许退,只可胜,不可败。让你打左边,你不能打右边,其他一样,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赢了大家回去喝酒吃肉涨工资,要是因为谁临阵怯场打输了,你还有你的后代,都将沦为地位低下的奴隶。奋进吧,成败在此一举!杀……
这战前动员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大家打仗的积极性。
启也真正完成了一个“震慑群雄”的大动作,并在潜移默化之间,逐渐消除了原有社会制度中存在的残余势力,为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文明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