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关键在于动机,在于你真的有话讲。具体说来,表达动机有三个功能:
1. 缓解压力。表达时的紧张、压力就像牙疼,谁都会不舒服,但是关键是有些人即便忍着牙疼,也要吃麻辣火锅、吃冰淇淋,这是为什么? 因为爽感大于痛感。也就是说:即便我很紧张但我依然有更强的分享欲望在支撑着我。——【找到表达的“爽感”远比起克服表达的“痛感”来的重要】
有人说:演讲时要把听众当西瓜、当南瓜,这样你就不紧张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当你忽视听众的时候,你也等于放弃了你的表达,一个不在意听众的表达者,怎么可能是合格的表达者?
所以与其要求大家,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要有压力,不如找到你心中想分享、想炫耀、想诉苦、想解决的,让表达先成为一件快乐且有意义的事,这样你做的就不是“不要紧张”,而是“即便紧张我也想试”。
2. 提供素材。挖掘素材的【动机五问】:
谁对我影响最大?
什么会让我真的生气?
我最想跟唱反调的人争论什么?
我受过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是什么赋予我说这些的资格?
表达动机重点是“向外”而不是“向内”,因为一个题材我们最后如果只变成“自我感动”的话,不是说这个动机错了,而是我们在使用上,就没有发挥它的真正威力,可惜了这样一个好的动机。举个例子,试比较:
1)我开始害怕、重视拖延症,因为我过去一段经历⋯⋯⋯
2)我因为害怕拖延症,所以我后来会⋯⋯⋯这样做
大家会发现,前者,我们的表达还是更多的,把动机放在“解释自己”、“分析原因”、“向内探索”上,这也是动机我们也会有表达欲,可是这样很容易会让表达变成“自说自话”,对听众来说产生一点点的疏离感……
但如果能把它调整成后者,我们解释问题、介绍方法、向外分享,这样表达就能和听众产生“关联”,能帮到听众、传递价值,而这也是执中老师说的,我们想发挥表达的【利他性】。
3. 吸引观众。表达对象要具体,你是在对某一个人说话,而不是抽象的群体。最后别忘了:听众永远能感受到:你是否真的在乎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