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羽木舒育儿婚姻育儿育儿宝典
华裔天才少年葛军:妈妈,我该怎样优秀您才满意?

华裔天才少年葛军:妈妈,我该怎样优秀您才满意?

作者: 羽木舒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12:35 被阅读24次
    图片:摄图网

    - 1 -

    近段时间,一则视频在网络热播。英国智力竞赛节目《天才儿童》评选中,华裔11岁少年葛军过关斩将,名列前茅。

    考试内容包含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原理、记忆力、海洋动物的学名等,有些题目连高学历的成人都很难答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葛军表现不俗,令观众深感震撼,评委们也赞叹不已。

    可是,更让大家震惊的,还是他爸妈的反应:他们对此并不满意,不仅全程没有笑脸,更在赛后被采访时,表示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让我很失望”,“犯了很愚蠢的错误”。

    这种“虎妈”式的教育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引起外媒热议,国外网友吵翻了天。

    如此优秀的孩子,父母却还不满意。

    葛军父母望子成龙,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父母长期的否定,会打击孩子尝试的热情和欲望。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心理学范畴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越否定,孩子越容易活成父母否定的模样。

    为人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首先应给予孩子爱和信任。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孩子才能认可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自信健康地成长。

    - 2 -

    爸妈的打击会记一辈子

    在电影《帕丁顿熊 2 》里,监狱厨师铁拳强大凶悍,令人退避三舍,但是他的一句话 “爸爸总说我一无是处”使得无数人心生同情。

    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坚强又成功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是个很受伤的小孩。

    人们总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可有的伤痛,却会随时间慢慢发酵,浸到骨头里。

    特别是在童年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长大后易变成无法认可自己的大人。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原生自卑”,主要产生在幼年时期,导致这种自卑感的主要原因,就是打击和否定的家庭教育。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高票答案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其实不止中国,世界各国的父母都有此通病。

    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Lady Bird》(伯德小姐)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学,母亲却打击她:“反正你也考不上”。

    一气之下,伯德小姐背上行囊,离开小镇。

    母亲对伯德小姐总是打击和否定,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也将彼此越推越远。

    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伯德小姐与母亲的关系,虽然一直处于争吵与纠结的漩涡之中,但她不能否认母亲对于自己应该是非常关心,很爱自己的。

    可结果总是爱之深,责之切。

    这种教育方式让她苦不堪言,滋生叛逆,总想逃离。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生活中,“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我们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原生家庭成长,如今为人父母,我们又容易本能地沿袭上一代的家教方式。

    企图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我们总是羡慕人家的孩子,却对自家的孩子诸多不满;

    我们总是批评孩子的错误,却很少去鼓励孩子的进步;

    我们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却很少教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其实,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同。让孩子经历失败,经一事长一智,学会泰然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

    这些正能量,都需要家长从正面传递给孩子。

    - 3 -

    我们都是渴望鼓励的孩子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比尔盖茨当年考进了哈佛法学院,但是除了计算机,他对其他课程都不感兴趣。大二时,他对父母宣布,自己要退学。

    可想而知,盖茨父母心里得有多难受。

    但是他们选择了鼓励支持儿子,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仅仅活在父母的期望里。

    32年后,创造了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在领取哈佛法学院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幽默地告慰台下的父亲,“我早就说过,我一定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

    正是当年老盖茨夫妇给予的鼓励和认可,成就了如今改变世界的微软巨人。

    著名心理学家亚隆在作品《妈妈及生命的意义》里,诉说自己的梦,梦里一直在追问妈妈:“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醒来后发现其实妈妈已经去世十年了。

    潜意识里,每个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妈妈的肯定,可以看出人这一生,内心深处是多么期待父母认可。

    而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不是依赖于他人的褒贬和观点。在这一前提下,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但是,要对一个正作出不当行为的孩子进行鼓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样才是鼓励。

    那么,让我们试试下面的方法吧。

    - 4 -

    会鼓励,是家长应有的智慧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一个好老师》中说: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把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 尊重个性,每个孩子都有优势

    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岁男孩伊夏有读写障碍,成绩超烂又经常闯祸。无可奈何的父母只能把他送去管理严格的寄宿学校。

    灰心丧气的伊夏,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因材施教,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有极高绘画天赋的孩子。

    于是鼓励他举起画笔,展示自己的内心。伊夏一画成名,不仅成为受欢迎的明星学生,更找到了自信。

    影片中老师告诉伊夏,毕加索、爱因斯坦、达芬奇,这些名人都有读写障碍,但又各具天赋。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的人,但是每个人又都与众不同。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过分追求完美会使人陷入沮丧之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父母应尊重他的个性,发挥优势,鼓励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鼓励进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前一段时间,江苏宿迁一位11岁男孩的爸爸上了热搜,孩子考试得了7分,不仅没有打骂,还带孩子放了一车烟花庆祝。

    事后这位爸爸解释原因:孩子以前考试不认真,经常得0分,这一次孩子专心考试了,虽然只得了7分,但是有进步,用放烟花奖励孩子,是想鼓励他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下一次能考57分。

    这位爸爸的育儿心态,让网友齐声称赞。

    他没有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而是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鼓励进步,用行动告诉孩子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 多鼓励少赞扬更有效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对于那些相信赞扬并看到了即时效果的人来说,赞扬与鼓励之间没什么不同,他们看见过因得到赞扬孩子满脸的光彩,却没想过依赖于他人观点造成的长期效果。

    我的闺蜜文萱是一个很要强的妹子,但是她最近很纠结,向我倾诉别人吐槽她爱表功,好争功、不好合作。

    她觉得自己很无辜,为什么会被这样误解。

    我把《正面管教》推荐给她读。过几天,她深有感悟地与我分享心得,她说:

    “小时候我就是在赞扬声中长大,而非鼓励。我妈特爱炫耀我,逢人就夸自家闺女聪明学习好,听话懂事,我确实也越来越优秀,因为我喜欢被人赞扬的感觉。”

    “可是工作后,哪还有这么多人赞扬你啊。我每次完成工作,都有一种失落感,觉得没人关注我的成绩。没有表扬,只好自己表功,让领导知道我做了什么,得到赞扬奖励我才觉得自己有成就感。”

    闺蜜的经历恰恰证明了,长期的赞扬可能会促进孩子变得更好,但也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他人认可的人”。

    鼓励与赞扬最大的区别在于长期效果,鼓励能让孩子变得自信,经常赞扬易使孩子依赖于他人的认可。

    所以,当孩子得了“A”,少赞扬孩子:“我真为你骄傲”或“我要给你一个奖励”;而要鼓励孩子:“你一定觉得很自豪”或者“ 这是你应得的,你最近学习真得很努力”。

    不是摆家长的架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激励他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认可。

    其实,我们对朋友说的话通常都符合鼓励的要点。

    所以当你要鼓励孩子时,你只需想一个问题:“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放心大胆地说出来吧!

    - 5 -

    孔子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

    也就是说,我们先学会做自己,学会做父母,再去管教孩子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绽放孩子的生命力。

    让我们成为懂孩子、会说话的父母,把我们爱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吧。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裔天才少年葛军:妈妈,我该怎样优秀您才满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rg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