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
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北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后与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龙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师常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病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畿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字(明抄本、陈校本字作寺)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于长安。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先是师初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万回亦卒。师平生化现事迹甚多,具在本传,此聊记其始终矣。(出《本传》及《纪闻录》)
-=讲故事=-
僧伽大师,西域人,俗姓何。唐高宗初年来到北方游化,隶属于楚州龙兴寺。后来在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得一方土地,埋设了界标,要在这里建造寺院。在埋设界标时,掘得古代的香积寺铭记,还有金像一尊,佛像上有“普照王佛”几个字,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佛寺。
唐中宗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派遣使臣迎接大师进入宫内的道场,尊他为国师。不久,离开皇宫住在荐福寺。
他常常独处一室。他的头顶上有一个洞穴,平日用棉絮堵塞着,夜间则拿掉棉絮。香烟从洞穴中冒了出来,烟气弥满全室,非常芳香。等到天亮时,香烟又回到洞穴里去,他便又用棉絮堵塞上。
僧伽大师经常洗脚,人若取其洗脚水喝下去,多么难治的疾病都能痊愈。
一天,中宗皇帝在内殿对大师说:“方圆千里内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愿大师发发慈悲,解除我的忧虑。”大师便将铜瓶里的水播洒在空中,顷刻间阴云骤然密集,下起了甘霖大雨。中宗皇帝十分高兴,特颁诏令赐给他所修建的寺庙一块匾额,命名该寺为临淮寺。
大师请求用“普照王”几个字为该寺命名,这是想依照金身佛像上的那几个字。中宗皇帝以为“照”字是则天皇后的庙讳,便改为“普光王寺”,仍然御笔亲书其匾额,拿来赐给他。
到景龙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师在长安荐福寺内端坐而终。中宗皇帝即令在荐福寺修起一座佛塔,漆身供养。不多时,突然刮了阵儿大风,臭气弥漫了整个长安,中宗问道:“这是什么预兆?”身边大臣奏道:“僧伽大师是在临淮化缘修建的寺庙,恐怕他是想回到那里去,所以才出现这种变故。”中宗皇帝在心里默默地同意了,那种臭气便顿时消失了,顷刻之间,空气中散发出浓郁而奇异的香味。
这年五月,僧伽大师的遗骨送到了临淮,在那里修起寺塔供养。这就是现在的那座塔。
后来中宗皇帝问万回法师道:“僧伽大师是怎样的人?”万回法师说:“大师是观音的化身。像《法华经》中普门品所说: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这之前,僧伽大师初到长安时,万回对他非常礼貌非常恭敬,大师拍着万回的头说:“小子,为何久留此地?可以去了。”等到大师去世后,没过几个月,万回法师也去世了。
僧伽大师平生化现的事非常多,都记载在《本传》里,这里只是粗略记述一下他的始终罢了。
-= 说文史 =-
本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僧伽大师,已经不能用寻常眼光来看了。
先说楚州龙兴寺。这是大师“户口”所在的寺庙。全国各地拥有诸多龙兴寺,或许只有淮安的才是最正宗的。该寺建于西晋,定名于唐,亦盛于唐。
据《淮郡龙兴禅寺碑记》云:唐贞观三年己丑(629)下诏,楚州法华禅院住持僧谷隐奉诏,分建十子院,领焚祝福之事。时皇帝武则天及宫廷贵族与佛教界首领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联系,凭借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发展。
则天诏西域人僧伽大士来华传教,后来楚州,则天光宅元年(684)冬,安居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中宗诏大士自淮八宫,执弟子礼。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启闻,帝遣使复为缮修,奉敕,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赐田一千亩。佃耕供给(其后寺田历代有所增加,计有田五千一百六十亩),绘图立簿,派僧轮流催要。以此龙兴寺之名始定。
(据《淮安府志》载,文通塔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原名尊胜塔,在当时的龙兴寺内。原为木塔,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改为砖塔,清康熙七年地震,上五层倒塌,清道光十八年至咸丰元年的底部两层为基础重新修建。今塔高30.5米,七层八角,内有转梯,可登至四层。图为20世纪70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再说僧伽大师。故事中已经说到,他是观音菩萨化身,并得到佛教界普遍认可。因久居泗州,又享盛誉,故有泗州大圣美誉(宋雍熙元年即984年,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
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全国所有佛教寺庙都要供奉泗州大圣像。宋代以后,全国到处都泗州塔、泗州庙、泗州寺。今江苏镇江、江阴青阳、河南唐县、广东惠州及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还有泗州塔。今福建南普陀寺,唐代就叫“泗州院”。
接着说泗州。泗州是唐宋两代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而且排行第二: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
据《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极南,面长淮对盱山,城肇于宋,旧有东西两城,皆土筑,明初始更砖石为之,合为一城,汴河径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两丈五尺”。唐至德年初,泗州隶属河南道,辖县六,即:临淮、涟水、徐城、下邳、宿迁、虹县(今泗县)。
僧伽大师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或许今日洪泽湖水下还有一座寺院,建有僧伽塔、供奉着泗州大圣。
本回最后,引用李白、苏轼两位文豪的诗作。
僧伽歌
唐 李白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
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
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
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
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
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泗州僧伽塔
宋 苏轼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