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看场电影
中国网络美术馆:推荐摄影家-耿兴余

中国网络美术馆:推荐摄影家-耿兴余

作者: 网络美术馆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3:20 被阅读43次

耿 兴 余

2002年6月17日,摄影家协会组织到长白山天池摄影

祖籍陕西长安,1941年6月生于陕西镇安。中国知名摄影家。

19岁参军,曾任航空兵某部侦查科航空照相冲洗员、宣传干事、文化科长等职。

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

1983年转业,成为中共中央《红旗》、《求是》杂志首任摄影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获国家特殊津贴和突出贡献专家证书。现为求是杂志研究所研究员。

作品《艰难都在征途上》在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金牌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展特别金奖、共和国五十年新闻奖。

摄影足迹遍布祖国山山水水。曾到东欧、北欧、南非、尼泊尔等20余国摄影创作。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出访美国、瑞典、丹麦并参加作品展出。《西部情》、《黄河情思》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展金奖,《沸腾》、《手与梯田》、《直冲天宇》获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银奖。《黄河魂》被美国洛杉矶摄影学会评为优秀摄影作品。

摄影编辑出版有《耿兴余摄影作品集》、《水乡周庄入画来》、《龙华烈士陵园》《在摄影中感悟风景》、《民俗摄影艺术的创作技法》和70余万字的传记书稿《影像的记忆》、《路在脚下》、《在空军航空兵第二十五师》及诗集《战士的情怀》等多部画册、著作、文稿。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美国华人报纸《国际日报》都对其做过报道和专访节目。

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在西安、桂林、柳州、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西部情怀》——求是杂志社高级记者耿兴余1991—2001中国西部摄影艺术作品展”于2001年9月、10月,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福建莆田中国第五届摄影艺术节展出。

其传略载入《中国文艺家传记》等30余部大型辞书。

耿兴余1995年9月10日,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采访。

耿兴余1989年10月1日,国庆40周年在天安门采访。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为耿兴余画册题词

摄影艺术生产

文/耿兴余

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理论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摄影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确立了艺术桂冠的地位。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产品——摄影作品是“艺术生产”的形态。摄影审美主体(摄影家)的艺术创作活动,摄影艺术作品(第一审美客体)和摄影艺术审美鉴赏者(第二审美主体)三个部分(环节)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生产系统。通俗简要地说,摄影艺术创作是“生产”;摄影艺术作品是“产品”;摄影艺术审美欣赏是“消费”。

《习仲勋和邓颖超在一起》、1983年8月23日 摄于人民大会堂

《问候》、《王震(右)亲切问候胡耀邦同志(左)》1983年8月23日  摄于人民大会堂

摄影创作是审美活动,鉴赏也是一种审美活动,都是在反映“社会人”的生活,在创造审美价值。

《颤抖的黄土高原》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获国际银奖。2006年2月13日摄影于陕西安塞西河口乡三道屯

“摄影”的概念是宽泛的,是摄影技术,摄影实践及摄影创作的总称,是拍摄技巧、暗室、数码技术多体裁摄影的泛指。它是一种精确复制,逼真再现客观对象的技术形式。摄影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也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它跨越世界不同民族语言障碍,是沟通人类信息情感的载体。从不同角度,划分它的门类。按色彩分:黑白和彩色摄影;按照光分:可见光、全息、红外线和X光摄影;按媒介分:图片、电影、电视摄影;按工艺分:常规和特技摄影;按题材内容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摄影;按领域分:科技、商业、新闻、教学、军事、文体生活摄影;按表现方法分:纪实和创意摄影;按社会功能分:实用摄影、社会纪实、新闻和艺术摄影等。

《西部情》获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金奖

《黄河情思》世界华人艺术大展金奖,1994年4月5日摄于壶口

《黄河魂》美国洛杉矶摄影学会优秀奖,1994年4月5日摄于壶口瀑布

社会纪实摄影

社会纪实摄影是摄影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门类,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摄影门类。它是以纪实的手法,能动地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的一种摄影形式。它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折射、涵盖道德观念、情感世界、文化内涵。社会纪实摄影,是现场真实环境和真实时间的真人真事。它不允许虚构和摆布,它以不干涉被摄对象而抓拍的纪实瞬间。具有见证性和逼真的现场感受。

《直冲天宇》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获国际银奖,1992年2月19日摄于云南石林

《人欢马叫喜开怀》光明日报、中国论文网举办的摄影展获五星阳光之星奖,摄于2008年9月内蒙塞罕坝

逼真、精确、现场感是纪实摄影的主要特征。在以被摄对象的神态、表情、举动、内涵表达为主要特征的纪实摄影中,强调了摄影家的主观能动,强调了发现与抓拍,强调了纪实与创造、再现与表现的相互统一。摄影审美主体(摄影家)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渗透到拍摄的作品中去。纪实是一种现实的真。摄影艺术的真,是含概社会生活本质的真,通过摄影者的观察、选择、提炼、去粗取精的概括,才能将纪实的真,升华为艺术的真。

《手与梯田》、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获国际银奖。2005年3月摄于云南元阳

《黄河源头的乳汁》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9月27日摄于青海省曲麻莱县麻多乡黄河源头

所以,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单纯的纪实、复制及肤浅描绘。而是涵盖了作者复杂的发现、取舍、构思、抓拍,融入作者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创造过程。因而它属摄影艺术形式,是审美主体(摄影家)的审美艺术创造。它的题材原自社会现实,原自人生百态。它抓取的是具有典型瞬间、典型社会意义的刹那。

《我的母亲》中国美术馆展出、央视播评,1986年8月,摄于陕西长安炮里乡北桑村

通过对人类生活、生存状态的瞬间定格,颂扬人类的崇高情感,揭示蕴藏的社会内涵,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寄托作者的情思。以自己拍摄的作品震撼观众心灵,与观众情感交流。

《腰鼓打到日落西》桂林博物馆展出,2006年2月13日摄于陕西安塞

《艰难都在征途上》获第六届国际摄影金牌奖、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特别金奖。1990年11月26日摄于川西康定塔公

《艰难都在征途上》是我拍摄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它虽然是雪域高原牧民生活场景的写实定格,但它在我拍摄之前已经酝酿很久:一个人的成长充满了艰难险阻;一个社会的发展充满着艰难历程;艺术创作之路充满着艰难。当社会纪实场景呈现在你面前时,摄影者会将自己蕴藏已久的情感与现实场景相撞击,迸发出巨大的创作欲望,刹那间构思构图,当快门按下时,一幅酝酿已久的作品嘎然而生。这就是社会纪实摄影创作的全过程。它是依一个发现的现场景为依托,融入自己的思想、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抒发了作者内心蕴涵的情感,因而它是摄影艺术创作,而不是生活复制。是社会纪实摄影艺术,而不仅仅是“纪实摄影”。

《根》桂林博物馆展出,摄于2002年8月30日贵州龙宫

摄影审美主体在摄影艺术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如同其他一切生产产品者一样,摄影家的摄影创作也是一种生产,不过它生产的是一种艺术产品,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精神产品。摄影家是摄影艺术生产的主体,是摄影作品的生产者。摄影家手握照相机,要懂相机性能使用技巧,要懂感光材料、数码成相原理,要懂摄影的分类,摄影艺术在艺术中的属性,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等。

《皇家卫队》中国美术馆展出,1995年11月摄于丹麦

《守护一生》2015年摄于加拿大温哥华

深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摄影艺术生产,其产品资源来自社会。摄影审美主体(摄影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社会人的最底层。只有善于观察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神采举止,才能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题材。

《喇叭唢呐,腔儿大!》中国美术馆展出,1990年9月摄于北京亚运会

《奔突》中国美术馆展出,1990年9月摄于北京亚运会

既然是用于感染人、教育人的认识价值的摄影产品,摄影家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即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善于区分丑与美、善与恶,真与假,颂扬真善美,弃其假恶丑。摄影也暴露丑恶,但是为了向美的转化。

《喜出望外》桂林博物馆展出,2005年9月摄于山东乳山银滩

学习摄影,除了学习掌握摄影技术技巧外,还要学习哲学、艺术学、文艺美学,美学基本原理。用理论武装起来的摄影家,才是真正的摄影艺术家。

《腾》桂林博物馆展出,奥运会摄影展入选,2008年8月摄于奥运开幕

摄影艺术家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深厚的生活阅历,健全的心理素质,精湛审美能力。社会知识丰厚,决定摄影人对社会心理人的内在精神感知和洞察能力,决定着其创作作品的意蕴深度。

《祈祷》2005年5月摄于陕西镇安

《烧烤师傅》2016年3月摄于云南昆明

摄影艺术产品的衡量标准

摄影艺术产品即创作的摄影作品,衡量标准有那些呢,我认为:新颖、内涵、真情、震撼、体现本质特征等,是一幅作品的成功关键。

《黄泉路上》2013年摄于海南陵水

新颖,新颖包括取材、构思、构图的不一般性。艺术在于创新。在于抓拍到别人未发现、未抓到的“社会人”典型瞬间。这就要求摄影者深入实际,善于观察发现。初学者往往有这种情况:一幅好作品出现之后,许多人跟在后边,按照别人的选题或者寻找同样的画面进行所谓的“创作”,这种摸仿而无自己创新的创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捧出一片情》中国美术馆展出,1989年5月19日摄于新疆喀什

内涵,作品的内涵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艺术境界的标准,一幅内涵深刻,反映了人与社会普遍性问题,反映了人生哲理的深层意义,其艺术价值是永放光芒的。

《祖国的旗帜》获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优秀奖。1995年9月摄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真情,纪实摄影,强调了不干于被摄对象的现场抓拍,强调了反映被摄对象的自然、真情与实感,同时在作品中蕴涵了作者的情思与理念,凝聚着审美主体的态度、情趣和情感,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表象化的复制,肤浅的再现,不能称其为纪实摄影艺术。

《人》中国美术馆展出,1989年6月摄于陕西长安北桑村

震憾,纪实摄影艺术是艺术的创造,其成型的作品是艺术产品,成功的艺术产品,对鉴赏者都可产生感悟、激动、震撼的感受,产生审美愉悦。人常说,作品的冲击力,就是摄影艺术产品对欣赏者的震撼。

《希望的田野》桂林博物馆展出,2005年3月9日,摄于云南元阳

本质特征,摄影艺术深奥之处,表现在它的本质特征。其摄影艺术产品必须是美的。审美性是首要特征,纪实摄影艺术所反映的是一种美的社会现象,是按照“社会人”规范的尺度衡量标准来塑造美的。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摄影艺术是以视觉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它又是在瞬间实现审美意向的。这是摄影艺术区别于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为和平祈祷》中国美术馆展出,1990年6月摄于天安门广场

《梦》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9月摄于青海高原

《江山如画》2015年11月摄于四川稻城亚丁

摄影艺术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摄影艺术凝结着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审美主体(摄影家)创造性劳动,化真为美,表达着人类崇高精神和共同情感。因而摄影艺术美,比现实更典型、更概括、更具美感。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摄影创作,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创造和实践创造活动。它包含审美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审美传达。它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又是一种生产制作活动。摄影艺术生产创造的是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

2010年12月21日于北京

《中华太极》1979年摄于北京全国第四次全运会

《欢歌喜迎新世纪》中国美术馆展出,1999年12月28日夜摄于北京世纪坛举办迎接新纪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网络美术馆:推荐摄影家-耿兴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wb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