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草草的拟了一下年计划,依照惯例分为几大项:工作、学习、读书、社交、旅游、身体等,并尽可能的划分成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读书,按照一年50本、每个月4本书、每周1本计划。
读书1月,工作有些忙,看书的时间不多,同时看几本书,所以月末,一本书也没看完,心里有些失望。
进入2月,暗暗想:要多看一点,利用春节假期好好看,避免工作忙的时候没有时间看。春节假期看完了4本,到2月28日共看完了8本书,分别是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周鸿祎《颠覆者:周鸿祎自传》,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杨渡《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杨澜《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柴静《看见》、李筱懿《情商是什么》。
截止到3月14日读完:马东、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胡渐彪《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武志红《身体知道答案》、李筱懿《灵魂有香气的女子》、yevon_ou《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古典《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一共看完了13本书,好开心😊
2月读书以人物传记居多,以前一直不喜欢看人物传记,觉得像流水账,但是,因为前一段周鸿祎比较火,想多了解一点他,找到周鸿祎的自传,看得淋漓尽致,风风火火。周鸿祎的自传看到一半,微信读书APP系统推荐了白岩松的书,随手点开看了几十页,马上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所处的时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开启了央视主持人自传之路: 柴静、杨澜...
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央视,从他们的视角看待生活,看待问题,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同时代,有这么多事情发生,同一件事情,我们只看到了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我们只看到了当时直播的情况,但是白岩松直播的背后还有些小故事、小细节。从他们3个央视人的视角看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貌,很有意思,一直知道“硬币的两面”这个道理,但是,从这3个人、3本书上,亲身体验了这一点,这是单纯看到“硬币的两面”这句话所无法理解的。
因为一直在跟《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觉得有很多收获,对自己帮助很大,每天10-15分钟,有些吃不饱,所以,慢慢的开始补充他的书籍:语言简单好懂,有真实的案例,从身体、家庭、爱、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表达他的思想,像是为自己拨开了一层迷雾,对人、对人际关系、对自身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唯一悲催的是,每本书页数太多,最少500页,一般都7、800页,比较让人纠结。
《小学问》是收获颇丰的一本书,真的是从另外一个思维看待问题,语言简短、文字逻辑清晰、脉络清楚、重点要点分明,是非常值得多次阅读的书籍,非常适合90后年轻人的口味,让学习、减肥不再是苦哈哈、需要毅力、需要坚持的事情,是一个自然的事情,让你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轻松愉悦,不舍得释卷。
回想了一下,自己可以在1.5个月看13本书的原因:
1.主观意愿,要完成读书计划;
2.书籍本身都比较好懂,引人入胜,不需要反复琢磨、斟酌含义
3.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种每天都读书的习惯,觉得不读点书,有点空闲,已经不再把读书当成负担,而是一种思考、一种游历、一种成就,也许,就从读书这个动作,就可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了
4.微信读书的排行功能,看着自己的读书时长及排名,很有成就感,一定要把xxx超过去的想法,当然,微信的兑换书币也有一部分原因,产品体验至关重要,自从ibooks不再提供服务后,试用了几款读书APP,最后选择了微信读书,并且,这里面也有自己的沉默成本,比如读书时长,比如笔记、想法、朋友的互动等,读的越多越离不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