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对民众和国家来说,是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从个人和社会生活记忆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什么事对民众个体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无疑这个词语是:奥密克戎。
2022年1月,天津开始直面奥密克戎;然后是西安机场破防,西安高校封控一个多月;然后是三月份上海持续三个多月的保卫战;同时,自三月份疫情青岛胶州和淄博周村疫情开始,山东也开始了多点散发、多点频发的状态。
5月份,山大有一例感染确诊患者,1万多名师生连夜转移,曾经视为地方动员能力的神话。9月份,疫情再次升级,由多点散发、多点频发,变成一点爆发之势:比如济宁和枣庄的疫情,省外新疆和内蒙古的疫情。
学校再次成为防控疫情的前线单位。进入10月份高校频频告急,先是山青,后是建大,然后大部分高校不能幸免,对学校正常运转形成很大压力。
考研终于结束,大多高校学期也已经进入放假状态,总算今年抗过去了。
元旦将至,春节不远。城市里在扛过元旦前后、春节前两大波奥密克戎传染高峰值后,大概率会渐趋于平静。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又要经历严峻的考验。
好消息是,农村居住密度低,生态环境空间容量大,对于疫情传播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坏消息是,农村医疗系统基础差,民众医药和生活设施条件有差距,缺医少药,大多数情况靠身体硬抗,依靠自身免疫力渡关。
2019年12月份开始,新冠病毒COVID-19,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还有什么毒株变异的可能性?
何时彻底结束?三月份的时候,看到中科院黄建新团队的建模报告,说是要2023年11月份彻底结束,给许多人说,大家都不信。就像新冠病毒2020年初刚开始的时候,哈佛大学的一个模型推演认为全球感染要超过2亿人,死亡超过200万,当时都以为是天方夜谭。
现在来看,大概率春节过后奥密克戎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会逐步减弱,生活也会逐步回复正常。但每年流感季,还会出来作妖一段时间。
2
2023年的主旋律是恢复和增长。
恢复身体。
这段时间朋友圈晒羊的朋友越来越多。从戏虐的语言文字看,一方面大家对感染症状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想到还真的不是大号感冒,对身体的影响比感冒厉害多了。
首先是168小时的转阴时间。昨天为了开会,25日是我感染的第六天,想着去政协大院专门测试点试试,结果第一次出现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今天下午用抗原检测棒测试,成功转阴。其次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用在这儿最贴切。前两天还觉得生龙活虎,力大无穷;感染后,马上感觉身弱如片纸,不自觉行为变得老态龙钟,最弱的时候感觉身体不堪风吹。有的发烧,反应强烈;有的低烧甚至不发烧,但是浑身酸疼不得劲,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火烧体、刀尖嗓、水泥鼻,一系列准确描述阳了之后症状的新语言出现了。第三是对身体的影响,要恢复生机和阳气还真需要慢慢来。有的人迫不及待洗澡、洗头,又发烧;也有阴了之后,马上高强度运动出现意外的例子。从机体排毒、免疫力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要往一个月也就是四周上来考虑。
恢复人际交往。
人间烟火,最是令人向往。原来我们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原先可以正常生活的时候,不以为然,这个不吃,那个不做,因为还有别的选项。当疫情形势下,不得不进行人际隔离的时候,最普通的人间烟火气成了奢侈品。当民众个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味觉蓓蕾都没有感觉的时候,谈烟火气是有点过分。
2020年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新冠疫情对经济最大的影响是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是现代经济信用的底层逻辑。工业文明和城市化,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都需要人与人的连接。新冠病毒肆虐,对人类的传播造成重大影响。以前是政府防控政策要求,现在放开之后,何时人们能够放心地出去聚餐和人际交流?还需要一段时间。
人际交往的减少,可以影响到个体的幸福感。人是社会动物,需要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人际交流,也给人以社群的归属感和尊重感。虽然线上会议也可以替代某些人际交往,但线上交往每个人提供的信息量太过有限,面对面的亲密交流,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不可忽视。
恢复经济。
2023年国家的主旋律是抓经济恢复增长,提振市场信心。南方已经走到国际上,要把三年的损失抢回来。说实在的,这三年有可能带来全球制造业产业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和调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国际上走出去了,布局结构调整了。
目前经济的三驾马车都遇到了些问题。投资主要靠国家和国企,民营经济活力要恢复没那么容易;出口未来5年会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中美竞争带来两种科技并行的可能性加大,外贸出口受到较大政治影响长期存在,带来增长预期不确定性;消费这一块,本来蓄势待发要实现转型发展,三年的折磨,让许多餐饮和旅游、新消费实体店纷纷关门。
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来说,这种被动式调整可能是一个天赐良机。餐饮经济、旅游经济和沉浸式消费等等新型消费如何乘势而上,巨大的农村消费差距如何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检验。
恢复信心。
人既是傲慢自大健忘的生命,也是危险面前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动物。在安全舒适环境的时候,往往容易变得傲慢自大而健忘,这个时候往往自信爆棚,变得有点自负;一旦危险真的来临,启动身体内部的战斗逃跑预警机制,人们往往变得小心翼翼,自信心不足。
如何恢复对自己身体免疫力的自信?要理智而客观。首先,医学专家应该对身体阳转阴之后如何逐渐恢复,给出科学恢复健康的指南;其次,如何饮食调整、运动恢复量力而行;三是免疫力的恢复。
如何恢复对人际交往的信心?疾病流行病调查专家,应该转向大规模人群阳转阴之后,如何避免交叉感染或者二次感染等诸如此类公众担忧的问题,为人际交往的重启加上科学技术砝码。
如何恢复对经济重振的信心?
我坚定地相信国内市场的纵深,足够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也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前提是几个关系需要处理好,不折腾,不摇摆。
一个是坚定地相信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不摇摆;二是促进市场环境、营商环境与市场发展同进化;第三是不要再用国进民退这类伤人心的字眼,在国营和民营方面普惠待遇,一视同仁,尊重市场合理竞争规则;第四,坚定改革开放,重点放在开放,打开外循环为的是为内循环可持续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五是认真处理好区域不平衡和阶层不平衡,比如农业和农村问题,农村和城市差距,农民和市民差距等,把解决不平衡问题当做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
南北差距问题。主要是市场化发育程度的差距问题,北方不要搞那么多片儿汤,把重点放在营商环境打造和鼓励全社会市场化进化就行了。
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政府要有边界意识,要从防疫抗疫全民动员体制机制中转移出来,学会一方面在发展问题上抄手不管,只做裁判不手痒痒下场;另一方面,该做的做到位,比如营商环境打造,制定规则,市场失灵救济,长久公共产品提供等。
3
2023年个体和社会都建议采用的一个词:伤疤上的进化。
人和社会单位都是一种系统,系统内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自组织,也就是自我进化是任何系统的内在本性之一。系统自组织的进化和演化,都是为了让系统内在调整以适应外在环境条件的变化,是一种系统主动做出的自调适能力。
史上大疫不过三年,新冠迁延日久已经三年多了,也算是千载难逢。人类历史上每次大灾难之后的重生,都会让人类自己个体和社会系统在凤凰涅槃的基础上获得新的重生。
曾经写过一篇公众号文章“不要浪费了新冠疫情带来的成长机会”。那是今年三月份,学生封闭在淄博校区宿舍楼里快20天不能外出,听辅导员反应学生焦虑情绪开始蔓延,考虑需要一种方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给大家一种积极的信号,所以想了想新冠疫情和成长的关系,召开了一个学生座谈会。
主要讲了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会在巨大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其次,磨练克制现代大众焦虑的能力;第三,重塑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初心;第四,在疫情之后新发展格局重新定位出发;第五,人类社群命运共同体;第六,不要浪费一次全社会动员能力的历练机会;第七,感激生活的人生态度;第八,学会敬畏自然。
物竞天择,用进废退;严复翻译为《天演论》。
个体和社会在新冠疫情灾难之后的恢复,不会是简简单单恢复从前,不论你选择还是不选择,都会是一次全方位的进化。
希望个体和社会都能够好好总结三年来防疫抗疫的经验得失,作为个人和社会健康成长进化的一剂实证良药。
4
对自己的寄语和几点自我期望。
不问天意,不猜人心;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读几本好书。计划再读史书《资治通鉴》一遍,曾国藩所谓“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未尝一日间断;读几本英文原著新书;希望能够养成每日读书一小时的习惯。
写50篇义理文章。读书贵在于有所悟,希望写点义理方面的小文章。古人认为天下文章分四方面:义理、经济、考据、辞章。辞章,类,缺乏才华;考据类,缺乏功底;经济类,不在一线,格局不够;只能勉强写点义理类的小哲文。
写义理小文章的同时,也是自己深化学习的过程。最好能围绕中华文化道统的现代化时代化来阐述心悟一得之见。
行些好事。真知必能行,把所知所悟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存好心做好人行些好事。把行些好事的过程当做自己迁善改过,修炼提升进化的过程。
享受日常的美好。要学会用敬畏之心来感激自然、人事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持善守中、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