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我眼睛怎么长“翅膀”了?
如果不是眼角的“肉芽”又开始长了,62岁的王大爷可能不会选择上医院就诊!在门诊,希小玛了解到,王大爷10多年前就发现右边白眼仁上,长了形似昆虫翅膀的“肉芽”,只是不痛不痒,也没有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情况,也就没放在心上。
但最近,“翅膀”开始慢慢增大,伴有反复眼红不适、视力下降。对着镜子仔细一瞧,它竟侵入角膜内,到了瞳孔边缘。到医院就诊后,医生确诊为“翼状胬肉”,俗称“鱼肉”。
咦!翼状胬肉是什么?
在眼科门诊部,经常会遇到眼睛长了“翅膀”的患者。有眼睛红的问题,同时眼头有一个膜状物体,还会缓慢地长大,刚开始很多人认为是结膜发炎,其实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眼疾,病变属于赘生组织,一般因眼睛的球结膜,发生变性、肥厚、增生的结膜组织,非常缓慢地向角膜内生长,呈三角形。
千万别小看它,严重的可致盲!
就诊的医生表示:很多“翼状胬肉”患者起初,像王大爷一样,并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胬肉伸展至角膜时,就有可能出现由于生长的牵扯,而产生散光等情况。
不仅如此,一旦胬肉深入角膜,继而遮蔽瞳孔,就容易严重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起眼红、流泪、异物感,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还有失明的危险。
户外工作者需小心
希小玛还了解到,王大爷一直从事户外工作,长时间受紫外线照射。医生表示,翼状胬肉是结膜长期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户外作业者,长时间处在沙、混凝土、水、雪等反射平面的工作者等,都是“翼状胬肉”高发人群。
因此希小玛建议,长时间处在强阳光照射环境中的人群,注意佩戴太阳眼镜、防晒帽等,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患上“翼状胬肉”,需要手术治疗吗?
翼状胬肉分为两种:胬肉的病变主要分为静止期和活动期,而胬肉一般稳定,多处于静止期。
静止期的翼状胬肉病变组织相对较薄、胬肉的体部充血不明显、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动期的翼状胬肉则病变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并侵犯在其前方的角膜,使得前方角膜出现灰白色混浊区域。
如果是在早期或没有症状,一般不须接受特别治疗,可用人造泪水滋润眼睛,或者使用去红筋眼药水减轻胬肉引起的轻微不适,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抗炎症的眼药水。
但如果胬肉侵入黑眼珠而影响视力,就应到医院看诊,进行手术治疗。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一般适用于:
1. 胬肉≥3mm,造成视力障碍;
2. 胬肉长期引起严重不适或发炎;
3. 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程度较严重的散光;
4. 胬肉过大影响眼球转动。
翼状胬肉一般发展缓慢,多处于静止期,如无症状或大小在3mm以下,可不需治疗,而如果进入活动期,或大于3mm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像王大爷这样,已经引起视力下降等情况,一般医生会建议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单纯胬肉切除术;单纯将翼状胬肉全部切除,保留了原胬肉上面部分健康结膜组织,但单纯切除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可达90%。
胬肉切除+抗代谢药物:在切除胬肉病变的同时,在病变区域使用抗代谢药。
胬肉切除+自身结膜移植术:在切除胬肉病变后,在附近健康的角巩缘处自身结膜作为植片,覆盖在已切除病变区域的巩膜上,可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的概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