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则新闻:
赞比亚有位护士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产科病房担任助产士的12年里曾经多次在孕妇及其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调换了近5000名新生儿。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好玩”。
这件事的真伪还在调查中。后来网上出现了一个讨论:孩子长到几岁之后你发现当初抱错了,会换回来吗?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是枝裕和导演的一部电影《如父如子》,讲的就是两个家庭抱错孩子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是野野宫夫妇带着6岁的儿子庆多参加小学的入学面试。
庆多非常流利地做了自我介绍。面试官和父亲良多交流了两个问题,又问庆多最喜欢什么季节,庆多回答夏天。面试官问他今年夏天做了什么,庆多从容地说:和爸爸一起去野营,还放了风筝。良多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面试结束后,良多问庆多:爸爸没有和你野营过,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庆多说是补习班老师教的。良多摸摸庆多的头,说了句真了不起。
开头不到四分钟的小学入学考试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中产之家,儿子要上的小学是需要进行严格面试录取的名校,而这里也是良多当年就读的地方。妻子绿温柔贤惠,良多是社会精英,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也因此很少能有时间陪伴庆多。
良多是一个严肃的父亲,对庆多要求严格,他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要求庆多每天练习钢琴,对庆多的温柔性格多有不满,总是希望他能有争强好胜的奋进精神。
之后平静幸福的生活被一通医院的电话打破。庆多当年出生的医院院长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抱错了。DNA检测显示,庆多的确不是良多和绿的儿子。
在医院的安排下,良多和绿见到了当年抱错孩子的另一家人,斋木夫妻。这是一个与良多完全相反的家庭:丈夫雄大经营一个小电器行,妻子由佳里在便当店打工,两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养育着三个孩子,生活毫无体面可言,对抱错孩子一事最关心的也是能够拿到多少赔偿金。而与良多更加不同的是,雄大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父亲,他总是和孩子们在地上滚作一团,一点也没有做父亲的威严。
两家人开始商量该怎么办。良多一开始在斋木一家面前有很强的优越感,甚至想同时收养两个孩子。经过与斋木一家的几次交往,也经过两个孩子在各自亲生父母家中的几次留宿,良多才逐渐了解与自己生活了六年的庆多,也了解了亲情。
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略微狗血俗套的故事,却因为是枝裕和细腻平淡的讲述而显得格外真实动人。整部电影没有歇斯底里,没有肝肠寸断,最大的一场冲突也仅仅是雄大听良多说想同时收养两个孩子的时候上去拍了他的脑袋一下。但当电影来到最后,良多抚摸庆多的头时,我们依然会忍不住湿了眼眶。
电影中反复出现“血缘”。良多一开始认为血缘关系最重要,而偏偏他的重要关系中有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个是6岁的“儿子”庆多,一个是抚养他长大的养母。到底是血缘重要,还是朝夕相处所产生的情感的羁绊重要?这大概是导演抛给所有成年人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对小孩子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孩子会作出本能的选择。导演通过很多镜头展示了两个六岁孩子的视角。他们不怎么明白“抱错了”这件事,也不太懂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区别。庆多只是听“父亲”良多的话,把去亲生父亲雄大家留宿当成一个“任务”。他并不喜欢弹钢琴,但为了让父亲高兴,他要坚持弹下去。他不太适应雄大家的生活,非常思念良多和绿,但为了完成父亲所说的“任务”,他要坚持下去。
孩子并不明白血缘的意义,他只是本能地去爱抚养自己、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
电影名为“如父如子”,我想大概是父子相依的意思。表面上看,父亲强大,儿子弱小,父亲抚养儿子,儿子需要父亲,依赖父亲,向父亲学习,成长为大人。而实际上,父亲也同样依赖儿子,需要儿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父亲。所有的父母与子女都是如此。
电影最后,良多看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的照片,泣不成声,我想那一刻他才从庆多身上了解了亲情,明白了什么是父子。
两个人走在两条小路上,这暗示着两人血缘的差异。但最后,情感的羁绊还是让两条路交汇在一起。
电影结局并没有交代良多有没有换回孩子,但我想他对庆多说的那一句“任务结束了”,已经说明了一切,他已经明白了比血缘更重要的东西。
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父母,也不是血缘关系让父母成为了父母,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父母是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良多说自己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因为有很多只有自己才能胜任的工作等着自己去做,雄大告诉他: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都不是一蹴而成的关系,这个关系需要用一生去相互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