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静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14:37 被阅读0次
虚与静

老子在巜道德经》第十三章开篇“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实际上是“道”的一个侧面,也就是“无”的其中表现。

“虚”在我们中文里含义很多,比如:谦虚、虚心等,在实际使用中有时代表比较抽象的概括,如以虚代实,先务虚后务实等等。在老子的眼里“虚”指的是一种不实的状态,强调的是不实、很空,可以接受更多的东西。

纵观老子在巜道德经》中所描述的现象都是宏观的、博大的。因此,这里的虚即“无”,虚极也就是“无”的极致。老子非常强调“无”的概念,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中,有一百零一个“无”字,是最出现最多的字。比“道”出现的次数(七十五次)还多。

(另天出现92次,有是82次,大57次,善52次,德43次,失18次,争16次,其中包括不争7次,无为13次,玄11次,静10次。其多少顺序为:无天有道大善德)

这里的“致虚极”就是说我们自己放空内心杂念,没那么多的成见、那么多私意和焦虑,不自寻烦恼,不给自己找麻烦,这样心里就坦荡无邪。

“静笃”的“笃”本义是“马竹迟顿”,引申是诚实,有甚、深,特别、十分的意思。“静”就是不受外界干扰,让自己沉住气,不要折腾,不要老不放心,很焦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老子又说“归根曰静”,一旦静下来了,回到了本初,常态,也就达到一种恒常的、相对稳定、安静平和的状态。

相关文章

  • 关于太极拳中“静”的思考

    静与虚静 对太极拳中“静”的认识还要从“虚”、“静”的概念谈起。“虚”、“静”的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虚”和“静”...

  • 虚与静

    老子在巜道德经》第十三章开篇“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实际上是“道”的一个侧面,也就是“无”的其中表现。 “...

  • 道家思想篇十六

    虚与实 《庄子•天道》中“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这句话本义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

  • 虚极与静笃

    当尔穷心竭力,自以为善美矣,孰只早错。倘若人尽知十全十美,则必明所虑一失何在,皆为智者即无智者。天与地,音与声,对...

  • 静虚

    我喜欢山中听雪,雪落的 声音,与山风,与松涛,与鸟鸣 演绎空山的沉寂 而古刹清凉的钟声飘然而来 我却听见 一枝深谷...

  • 虚静

    静,是在繁杂的生活中心智的片刻空明,是灵魂的瞬间回归。 如果说简单是美的化身,那么静便是灵魂的升华,剔去那些虚华,...

  • 虚静

    欲令诗语秒,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写文,需要如此这般。为人,更应该是这样的吧。 一个人,只有真正...

  • 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何为虚,何为静?虚,是放空、取舍之后,达到的一种似有若无、精神内守的心理状态;静,是虚...

  • 虚静

    当春天绚烂的花事开始消退 晚樱和蔷薇花的绯色慢慢褪色 夏日紫薇的粉紫轻轻的随风荡漾 我抚摸过鸡冠花和凤仙花的指尖 ...

  • 《老子》笔记77 2019-01-01

    读后四 “静”“虚”与“柔弱”、“不争”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静”“笃”状态的。他因此希望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与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nrvctx.html